本港人口高齡化持續,家庭照顧者的角色日益重要,但他們所承受的身心壓力卻往往被社會忽視。香港社會服務聯會今日(29日)發布全港首個針對照顧者的《生死素養研究報告》,揭示高達六成照顧者平均每周照顧時數高達42小時,整體受訪者的「生死素養」水平不高,在相關知識及資源認識上嚴重不足,難以應付照顧挑戰。社聯建議加強支援照顧者,及早作出準備,以真正實踐「居家安老」的政策目標。

研究由社聯委託社會政策研究有限公司於今年6月進行,成功訪問了300位照顧者。約一半受訪者為35至54歲;其被照顧者則面對長期病患、身體機能衰退、肢體傷殘、認知障礙、精神病、情緒病、智障等健康問題。

逾四成有持續健康問題

結果顯示,高達六成照顧者屬「高負擔」群組,平均每周照顧時數達42小時;超過四成照顧者表示有持續健康問題,其中最常見的三大問題分別為疲累(32%)、睡眠困擾(17.7%)及情緒問題(13.3%)。照顧負擔與照顧者健康問題有顯著關聯,當被照顧者患有認知障礙或晚期不可逆轉疾病時,其照顧者更大機會成為高負擔群體。

受訪照顧者的生死素養平均得分僅4.97分(滿分10分),水平偏低,甚至低於新加坡的整體分數(5.66)。「素養不足」體現在多個方面,包括對關於死亡的法例、安寧療護服務、社區支援等認識不足,尤其對「在家離世的法例」的認識最低。另外,素養水平越高,照顧者感受到的負擔越低。

在晚期照顧規劃方面,大部份受訪照顧者對預設照顧計劃、持久授權書、預設醫療指示等重要法律及醫療工具感到不熟悉。超過半數照顧者從未曾與被照顧者討論相關安排,原因包括「不清楚如何訂立」(41.2%)以及「擔心討論會帶來情緒壓力」(33%)。雖然多數照顧者及被照顧者均希望在家中度過晚期,但由於支援不足最終往往未能實現意願。

社聯業務總監黃健偉形容,結果反映照顧者在身心健康、知識掌握及社區支援方面均面對重大挑戰;若要真正實踐「居家安老為本,院舍照顧為後援」的施政方針,政府必須建立一套生命管理及預設照顧計劃的政策框架,並推動生死教育常態化,讓市民能及早準備,減輕照顧壓力,同時尊重個人生命意願。

社聯促請政府建立「生命管理政策框架」,制定預設照顧計劃的標準流程及專業分工,並研究建立「促進員」制度,由社工、醫護及照顧者共同參與,推動跨界別合作;利用AI等科技協助照顧者搜尋社區資源,並在現有的照顧者中心加入晚期照顧元素;建議為有需要的長者及病人提供額外社區照顧服務券,涵蓋醫療、心理及法律支援,並推廣設立遺囑及持久授權書等工具;建立地區晚期照顧支援團隊,支援院舍提供安寧服務。@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