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在馬來西亞舉行的閉門談判傳出初步成果,北京方面同意暫緩執行稀土出口限制,以換取華盛頓推遲徵收新一輪高關稅。據北京外經貿系統消息人士披露,即使中方暫緩執行稀土出口限制,仍可通過出口節奏調控進行變相管制。與此同時,美國同步與澳洲、馬來西亞和泰國簽署關鍵礦產合作協議,意在結成資源防線,降低對中國稀土供應的依賴。
美國財政部官員會後稱,談判在「務實氛圍中」進行,雙方同意就供應鏈安全繼續溝通。中方代表團在會中表示,暫緩措施屬「階段性安排」。
《金融時報》引述一名參與馬來西亞談判的美方官員稱,中方承諾的暫緩期「至少六個月」,並可在雙方達成進一步共識後「延長至一年」。對此,北京外貿人士尹先生對《大紀元》透露,稀土出口鬆綁只是表面動作,實質仍可借審批節奏、出口配額、技術許可等手段進行管控。他說,中國慣於以靈活形式調整出口流向,對友好國家增加供應,對施壓國家適度收緊,「節奏是最好的控制手段」。
尹先生還說:「中國知道稀土對美國製造戰機、潛艇等軍用武器至關重要,其也知道你一時難以克服這個缺陷,以後你美國再對中國採取制裁,他可以繼續用稀土控制你,這點美國也清楚。」
澳洲的中國學者方先生認為,北京所謂的「暫緩」是一種戰略性模糊,意在保留政策籌碼。他指出,這種手法在2010年對日本稀土出口爭端中已被使用過,表面恢復出口,實質以行政節奏控制出貨。
在談判進行的同時,美國加快構築稀土替代供應體系。白宮在10月26日宣布,美國已與澳洲、馬來西亞和泰國簽署關鍵礦產供應與加工合作備忘錄,內容涵蓋稀土精鍊、儲備與供應鏈透明度。
美國能源部官員指出,這些協議旨在確保稀土、鋰、鎳等關鍵礦產的替代來源,減少對單一市場的依賴。華府官員稱,美國與三國協議的簽署「非對抗性」,但具有「防範性」。
方先生認為,美國此舉意在建立「多層防線」,通過東南亞與南太資源帶分散風險。馬來西亞和泰國可提供精鍊與轉運通道,澳洲則在原礦供應上佔據主導地位。他說:「澳洲已經在委託美國造潛艇,那麼在稀土問題上,將會竭盡全力支持美國。」
對於中國突然把稀土作為戰略物資,限制其出口,歐盟方面反應強烈。10月21日至25日間,歐盟貿易專員謝夫喬維奇、執行副主席東布羅夫斯基斯及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相繼發聲,敦促北京澄清出口政策。馮德萊恩25日宣布「RESourceEU」計劃,推動歐盟建立自主原料體系,並稱歐方「已準備動用一切工具應對供應風險」。
北京清華大學學者薛婷(化名)分析稱,歐盟的反應雖強硬,但行動仍受制於產業依賴。她表示,歐洲稀土進口七成來自中國,短期內難以形成獨立體系。北京此時釋放「暫緩」訊號,既緩和緊張氣氛,又維持政策主導權:「其實,一尊(習近平)也不想跟歐洲關係搞砸,這對他沒好處。但表面上必須強硬。但這樣做,後果往往超出他的預期。」
熟悉中美經貿磋商的薛婷指出,北京此舉意在與美方博弈關稅問題。暫停出口限制為外交讓步,但政策口徑仍保留迴旋餘地。他稱:「暫緩不等於撤銷,一旦形勢不利,北京隨時可恢復限制。」
多位分析人士指出,稀土出口問題已成為中美經濟談判的戰略議題。北京藉此展示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影響力,而華盛頓則以多邊合作建立應對體系。短期內雙方或維持脆弱平衡。分析認為,受地緣政治影響,中國與西方之間的貿易關係,仍然充滿不確定性。#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