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花蓮燕子口堰塞湖引流,工程團隊日前直衝壩體上方降挖,周三(10月29日)成功拆彈,結束13天警戒。而針對早已潰決的光復鄉馬太鞍溪堰塞湖,因壩體有大量土砂堆積坡面,仍有隱憂。
位於太魯閣國家公園燕子口步道,17日清晨近5時,微地動儀器記錄持續18秒的振動訊號,是大理岩高陡岩坡的崩落聲,數萬立方米的岩石瞬間堵住立霧溪,形成新的燕子口堰塞湖。
 
          
          中橫公路靳珩隧道西口因湖水水位上漲幾乎淹沒,湛藍湖水景色令外界印象深刻,溢流湖水從靳珩隧道東口流出,漫過從魯丹橋兩側落下成瀑布,再匯入立霧溪,原本人車通行的中橫公路成為溪水改道的水路。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監測,燕子口堰塞湖壩高54米,壩體土砂體積40萬立方米,蓄水量約190萬噸(滿庫230萬噸),量體跟水量都比馬太鞍溪堰塞湖來得更小,且壩體是大理石跟花崗岩組成,不會有土石泥流問題。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及宜蘭分署合作,研議從舊台8線開闢道路,讓重機械進入壩頂開挖引流,過程中歷經廠商招標,最終由曾協助花蓮0206、0403的救災老朋友嘉南重機械有限公司接下拆彈任務。
嘉南重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國寶親自指揮施工,他說,這是大家合作的成果,有爬上邊坡的工作人員處理鬆動的邊坡落石,壩體開挖過程常因落石中斷,一面開挖,一面關注落石狀況,感謝很多人的幫忙,才能順利完成降挖工作。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觀測,燕子口堰塞湖昨天(29日)上午11時25分發現溢流水量逐漸增大,11時40分壩體潰決,幾乎完全沖毀,湖水傾瀉而下,40分鐘內水位就下降18米。
根據成大團隊監測,下游最大洪峰造成錦文橋橋墩水位上升2米,所幸並沒有造成下游災情發生,堰塞湖水位已下降至原河道水位,僅剩少量壩體殘存土石分布河道,對下游已無致災風險。
花蓮分署昨天下午4時20分宣布解除立霧溪警戒。公路局太魯閣工務段也趕工進場清理淤土,確認道路安全無虞後,恢復原有日間管制放行,太魯閣國家公園仍維持強震復原階段,部份景區開放。
相較燕子口堰塞湖從發現到潰決短短13天成功拆彈,馬太鞍溪堰塞湖雖於上月23日壩頂溢流導致潰決,蓄水量從9,100萬噸下降至155萬噸,天然壩體積仍有約1.1億立方米,解除紅色警戒後,仍需長期監測。
21日中午在馬太鞍溪堰塞湖下游800米,形成小型堰塞湖,滿水位60萬噸,於當天晚間溢流,水位上升一度造成涵管便道封閉,雖沒有造成災情,但也凸顯上游土砂堆積的隱憂。
特遣隊伍徒步進入堰塞湖,領隊之一張光承提出警示,這次溢流到光復鄉的土砂約1386萬立方米,上、中游還有約2.5億立方米的崩塌堆積土砂,雖不會一次沖刷下來,但遇到颱風、大雨衝下100萬、1000萬立方米就會對下游帶來威脅。
特遣隊伍點出,目前科學監測有限,未知的事仍多,人為築堤雖能暫時改變河流的行徑,但在極端事件下,水流往往仍會依循既有的地形低窪處復返,對於那麼大量的土砂的治理、對策仍待解方。#
 
          
          (轉自新唐人電視台)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