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下旬,中共四中全會閉幕後,北京對美政策出現明顯轉向。中美談判迅速達成共識,北京態度由強轉弱。知情人士表示,這是中共在經濟下滑與黨內壓力交織下的被動調整,不得不放棄強硬對抗策略,轉而重提「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官方論調急轉低調 重提「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多位學者注意到,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後,官方論調出現明顯變化。針對習近平在會上多次提及「敢於鬥爭、善於鬥爭」的表述,北京學界表示,這種強硬語言雖仍被保留,但已失去先前的攻勢意味。包括習近平願與美國總統特朗普見面,並達成涵蓋稀土出口在內的一系列妥協性協議。

北京政治觀察學者唐先生接受採訪時稱,中共這一轉變反映出其政策重心的重新定位。「鬥爭」不再是對外主軸。他說:「這是中共高層意識到強硬外交已難以維繫經濟現實。國內經濟一塌糊塗,部份老百姓都快吃不上飯了。」

10月23日,四中全會結束;五天後,《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十五規劃』的建議》公布,並附習近平起草說明全文。習在文中提到「戰略機遇與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因素增多」,語氣謹慎。唐先生表示,這種低調措辭顯示形勢嚴峻,會場內高層對實際經濟情況已有共識,習近平已經明顯感受到。

文史學者葛先生表示,這次四中全會報告最受關注的,是第四條中重新出現「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表述。「這一用語自江澤民時期後已淡出,習近平上任以來更傾向提出『中國式現代化』『高質量發展』等政治口號。」

他還指出,重提經濟中心論意味權力結構被迫調整,「這是一次策略性收縮,也標誌著習近平在黨內的主導地位出現鬆動」。

據多個渠道消息來源透露,四中全會前夕,習近平要求談判團隊「保持強硬」,並推出稀土管制作為反制措施。會後情勢急轉,中方在短期內與美方達成協議。中方同意放緩稀土策略、放行TikTok交易、增加採購美國大豆,美方僅承諾「不再加徵新關稅」。知情人士透露,談判節奏「異常倉促」,顯示北京急於止損。

中共黨內分歧與對外退讓

學者分析,這種快速讓步是政治決策層重新評估後的結果。中共四中全會或成內部妥協的分水嶺。部份官員傾向維穩經濟,反對再以強硬對抗消耗外部資源。「這次轉向不只是戰術調整,而是政策邏輯的重寫,反映出習近平不得不向現實低頭。」

同時,國內媒體對談判內容的報道被明顯壓縮,對外宣傳亦轉向「聚焦經濟民生」。對此,葛先生分析稱,這場轉彎的內在原因,還包括黨內對未來方向的分歧。他說:「黨內部份高層認為若持續強硬,將觸發更嚴重的外部封鎖與資本流失。」

學者表示,「四中全會上未能形成政治共識,導致習近平在外交上主動退讓,以避免更大震盪。」

北京政治觀察者指出,中共文件重新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僅是政策回調,更是一種政治防衛。一位學者表示:「這不只是轉彎,而是一種修復。北京需要用穩定的表象掩蓋內部的動盪。」

根據中共官媒及外媒報道,四中全會後軍隊與地方官員的人事異動頻繁,外界解讀為權力再平衡的一部份。觀察者認為,這一輪變動反映出習近平對體制控制力下降的跡象。「從對美軟化到內部調整,整個政局正進入防守期」。

分析人士認為,四中全會後,中共當局正試圖以「經濟復穩」為政治核心,為未來一年黨內權力格局重新定調。#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