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立法會「演員」選舉提名期展開前,先上演一場異常整齊的「棄選潮」。多位資深「演員」相繼宣布不再參選,包括葉劉淑儀、黎棟國、梁君彥、廖長江等人。表面上這是一場自然代謝的世代交替,實際上更像是一場有編排的政治清場——舊人被「有禮貌地」送上山,新人則準備按劇本登場。

多人向公眾強調自己是「自願交棒」,不是被迫退選。語氣平靜,姿態從容。但在這場政治整肅式的退場潮中,所謂「自願」兩字,其實耐人尋味。從整體節奏與時機看,這並非偶然的個人抉擇,而更像上層設計的一部份——中共希望為香港立法會進行一次大換血。

在經典日本電影《楢山節考》裏,老人被背上山,嘴裏還說「我願意」,臉上掛著笑容;香港這場現代版的「楢山節考」,不再是生存資源的問題,而是政治需要的篩選。那些被視為不夠新、不夠紅、不夠聽話的舊人(很多都是港英餘孽),被柔和的語言包裝成自願退場。

被安排接棒的新血,多半年輕、思想單一。他們不需要辯論,只需配合節奏;不必監督特區政府,只需要表態。未來的立法會將更「高效」、更「團結」,也更乏味。當所有人都說「沒有人施壓」時,真正的壓力反而已滲入空氣之中——那是一種被訓練出來的本能,服從黨的指揮而不自覺其為服從。

這種「藍絲」建制精英對中共的「制度化的順從」讓香港政治變得既荒謬又哀傷。昔日的建制派,至少還有一點點自主意識——相信自己能在制度內影響政策,同時對抗民主派議員和社運人士。如今,香港藍絲輪流離場已成例行公事,甚至無需理由。老議員的退場不再引起任何波瀾,因為社會早已習慣政治由上而下決定,選舉只是儀式。

議會的「運作更順暢」、「議案更快通過」,被宣傳成2021年「完善選舉制度」的成功。其實,辯論消失,分歧被掩蓋,議會成了橡皮圖章的劇場。葉劉這一代建制派,曾經是中共治港工程的重要橋樑。如今他們完成了任務,也被視為過時的中介——既懂香港又懂北京,卻因此變得多餘。新一代議員的標準更單純:不需理解,只需服從。這才是「新香港」的真正含義。

過去「拉布」是制度內最後的煞車系統,如今所有議案如流水線般被「良性通過」,財政紀律反而崩潰。這不是效率,而是失衡。整個制度已變成一台戲。從外觀看,立法會選舉仍然存在、提名仍有程序、議員仍要宣誓,但每一個步驟都失去了政治的真實性。所謂的「議會民主」如今更像是一個精緻的布景:光鮮、整齊、有禮,但沒有靈魂。

那些仍在演戲的人,似乎真的相信舞台就是真實,假戲當真,以為自己真的是「立法會議員」。若太投入角色的話,便會變成「江玉歡2.0」或「謝偉俊2.0」吧!◇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