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業不景氣,在香港明顯到不得了。在外國,我不知道說法是否成立。入戲院看電影的人數肯定不斷減少,但串流平台鬥開戲,產量隨時不減反增。

有些電影,串流平台擺明車馬是為省招牌所以投資,而製作單位苦於沒有傳統電影公司肯揼本,只可無奈接受,否則,肯定是放在電影公映,合理得多。例如馬田史高西斯最近的兩套作品:《愛爾蘭人》與《花月殺手》,無論基於片長還是片種,也不適合串流平台播放,無論觀眾用手機用平板電腦還是用電視機觀看。又例如,近期有套叫《火海救援號》的災難片,把加州巨大山火重現,放上大銀幕的話,震撼效果肯定倍增。

換轉角度,有沒有一些電影,是反而更加適合串流平台?不是說那一大堆粗製濫造的爛片。看完被美國政府批評的《炸藥屋》,我好像想通了一點。電影由嘉芙蓮碧嘉露執導,雖然是女性導演,但歷來作品多數圍繞嚴肅的政治軍事議題,像贏了奧斯卡的《拆彈雄心》,或《追擊拉登行動》。今次也不例外,故事說美國突然受到來歷不明核彈攻擊,上至總統,下至普通情報員工,手忙腳亂,眼見美國政府不可能不反擊,一場足以毀滅地球的世界大戰無可避免,有點似以前看《紅潮風暴》或者《追擊赤色十月》的緊張氣氛。它是串流平台的重頭戲。

或者,你會很驚訝,核彈打來,劍拔弩張,不是應該在戲院聚精會神才得到最大享受嗎?為何適合串流平台?首先,電影雖然叫《炸藥屋》,但爆炸場面欠奉,不是看IMAX就會宏偉一點、轟烈一點,看手機就會氣勢全無的情況;何況,電影有點《羅生門》的味道,運用三組人士的視角,重覆又重覆建構整件危機的不同角度,(以下劇透),而到最後,是沒有意圖交代事件的收場如何。對,究竟炸彈有沒有爆破?美國有沒有向嫌疑國家還擊?角色們有沒有死亡?核彈究竟來自何方?全部不重要。電影只不過想提出一個議題:當全球不斷製造殺傷力驚人的核武器,根本是把自己困在炸藥屋,隨便一場意外擦槍走火,一鑊熟。

可以想像,真金白銀購票入場,就算沒有動作場面,至少也期望有水落石出的答案吧?沒有。絕大部份的觀眾應該會失望,繼而反感,繼而憤怒,口碑肯定好極有限。傳統電影公司拒絕投資,不能說沒有道理。但你說電影一無是處嗎?又肯定不是。不談娛樂性,至少有警世效果。放在串流平台,剛剛好,尤其電影分成三個段落,更適合一邊做家務、一邊看電影的觀眾,中間停一停,洗一洗碗,也不會影響一氣呵成。

還有另一套《10號艙房的女人》,更妙。懸疑推理片,但幾乎命案一發生,你已經估到誰是死者?誰是兇手?動機是甚麼?明刀明槍。你試試放在戲院,全場觀眾聚精會神以為可以動動腦筋,結果根本毫無轉折毫無懸念?還不𠝹凳收場?但當所有懸疑推理片一窩蜂向橋段複雜程度入手,難得有人逆潮流,嘗試以氣氛為重,還說自己向希治閣學習,就算最後成績一般,也值得讚賞勇氣可嘉。電影業其實未必瀕死,瀕死的,嚴格上是戲院業。◇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