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謫貶黃州的第五年,雖然仍在人生中最大的一場災難中,但他天真不泯,收得怪石數百枚,戲作《怪石供》一篇,給自己取樂,自然的趣味為他解憂,至於生活中清粥不繼今後怎辦?他也能灑脫放下了,想到這自己又是一大笑!有一山中野人於墓中得到一個銅盆,蘇軾就買來那銅盆來盛放怪石,送給佛印老禪師。
怪石的觸發
蘇軾所作《怪石供》,內容充滿來自怪石觸發的人生思辨。他說:
《禹貢》中記載:「青州出產鉛、松和怪石。」如今在齊安江邊,常常能找到一些美麗的石頭,常見有紅、黃、白三色,似玉似石,幾乎無法分辨。石上有紋線如同人的螺旋指紋,清晰可愛。即使是技藝高超的畫家,也難以模繪出它們的模樣趣韻。難道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怪石」嗎?這些石頭究竟算美還是醜呢?倘若世上的石頭都像這些石頭一樣美,那麼那些普通的石頭反而會被視為「怪石」了。
可見天地自然的造化,瞬間即成,或假以歲月的雕琢。豈是人為的巧奪天工!
齊安的孩童在江中戲水,有時會撿到這種美石。吾用餅乾點心和他們遊戲交換,久而久之,竟收集了二百九十八枚,大大小小都有。其中有一枚形似虎豹,頭部有口鼻眼睛,是眾「怪石」之最。吾又得一個古銅盆,用來盛放這些石頭,注水其中,石頭在水中光彩閃耀。正巧廬山歸宗的佛印禪師遣人來訪,我便將這些石頭供奉給他。
佛印禪師平時以道眼觀萬物,對他來說世間混沌虛空,了無一物。即使是夜光美玉與瓦礫也無分別,更不用說這些石頭了!儘管如此,他仍願意接受這份供品。他用墨池水灌注銅盆中,勉強露出一笑。
其實對蘇軾和佛印禪師來說,「怪石」的價值,不僅止於一笑,還有後續。怎麼發展呢?蘇軾藉此延展了哪些價值與人生的思辨呢?請看後續。
蘇軾將怪石供奉給佛印禪師後,佛印將蘇軾的話刻在石上。蘇軾聽聞此事,笑著說:
我用餅乾跟小孩換來這些石頭,是用能吃的東西換來無用的東西,我自己已覺得好笑了,他竟把我的話刻在石頭上。我若是用餅乾供奉佛印,他肯定不會刻字,那麼石頭與餅乾是有甚麼不同呢?
參寥子對「幻象」的識見
蘇軾的另一位出家人好友參寥子聽了這事後說:「是啊。供奉是幻象,受供也是幻象,刻字更是幻象。既然都是幻象,那麼用在何處有何不可呢?」
他舉起「手」對蘇軾說:「用此手來拱手行禮,人人歡喜;用此手來指人罵人,人人憤怒。明明是同一隻手,卻引發喜怒不同的情緒,世人卻不覺得奇怪。你若真能明白拱手與戟指都是幻象,那麼喜怒雖然存在,其根源實已消失。刻字與不刻字,就無可無不可了。」
筆者之見
參寥子的話是對世俗定義的形式與價值的超越,也是一種「空」的體現。
從不同層次時空來看,肉眼所見的「真實」形式也可能是一種幻象。喜怒兩種情緒是由於人對價值意義的反應,是來自文化與習慣的反射反應,本非本質。所以說,形式本非根源,情感隨幻象而動,唯有正念正覺才能透徹見根本。
不論是蘇軾、佛印還是參寥子,他們都透過了那些「奇石」幻象,而對世俗所定義的價值有所超越,享有一種通透的自在。
資料來源:《蘇軾集》#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