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兒科學雜誌》(Indian Journal of Pediatrics)記錄了一個案例:一位5歲幼稚園女孩出現持續三個月的情緒爆發、攻擊性和固執行為。表面上,她似乎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但實際上,她的行為反映的是創傷帶來的影響。這名女孩的家庭正承受失業與衝突壓力。

研究顯示,童年創傷與不良經歷不僅會增加ADHD的風險,還可能加劇症狀並延續至成年。因此,在探索治療方案時,應考慮孩子的生命經歷,幫助他們重建安全感,而非僅聚焦行為或藥物。

創傷與ADHD的聯繫:被誤解的行為根源

「創傷與ADHD之間絕對存在聯繫。」倫敦精神病學診所精神科醫師amuel Ponnuthurai博士指出。

創傷會干擾大腦發育與認知處理,導致注意力、衝動控制與情緒調節的失衡。這些變化會在大腦中留下長期印記,使 ADHD 的症狀更加明顯。

經歷創傷的兒童傾向於形成「負面記憶偏差」,即更容易記住不好的經歷。這種傾向加劇壓力與情緒反應,使他們更難集中注意力。Ponnuthurai博士補充,逆境經驗會使人長期停留在「戰鬥或逃跑」(fight-or-flight)狀態,更容易被壓力觸發。

家庭壓力與遺傳:代際創傷的循環

DHD具有高度遺傳性,父母與孩子同時出現ADHD特徵的情況並不罕見。這會使家庭互動更加困難,持續的爭吵、誤解與情緒衝突可能形成惡性循環。

創傷的形式多樣,既可能來自重大事件,如親人死亡或目睹暴力,也可能源於看似微小的情境——如在學校受到嚴厲批評、被父母喝斥、排斥或欺凌。孩子經歷的不良事件越多,發展出ADHD症狀的風險就越高。

創傷知情療法:從行為矯正到安全重建

創傷專家Patricia Worby指出:「只有透過全面了解一個人的歷史與經歷,才能確定 ADHD 症狀是否與創傷有關。」

她認為,傳統的診斷方式過度聚焦於症狀,忽略了內在心理與環境因素。

創傷知情療法(Trauma-Informed Therapy)強調在治療中重建安全感。治療不僅包括藥物與心理輔導,也可整合身體導向、社交互動與職業訓練,協助患者從根本改善情緒與行為。

身體導向與社區支持:讓孩子重新連結自我

在那位5歲女孩的案例中,治療團隊採用創傷知情方法,強化親子連結,鼓勵母親「擁抱、互動、提問、閱讀與交談」——這被稱為「HEART」策略,有助於建立安全感並改善行為反應。

Worby也強調,身體導向(Somatic)治療如呼吸訓練、瑜伽、眼動身心重建法(EMDR)或軀體體驗(Somatic Experiencing)能幫助孩子釋放創傷記憶,恢復對身體的信任。「我們應教導孩子透過具體技巧來逆轉創傷反應,恢復身體的安全感。」她說。

此外,社交媒體放大了兒童在成長中的比較與焦慮,使神經系統更易失調。沃爾比建議,孩子需要的是真實、人際互動的關係與支持性社群,如體育俱樂部與志願活動,以建立歸屬感與穩定性。

專家建議:發掘優勢、重建平衡

Ponnuthurai博士指出,治療不僅應聚焦困難面,也要發掘 ADHD 患者的優勢。「在不同的生活領域中,將 ADHD 的適應能力與優勢結合,才能找到真正的平衡與解決方案。」#

作者簡介:澤娜.勒魯(Zena le Roux)是一位健康記者,擁有調查性健康新聞的碩士學位,同時也是一位認證健康與營養教練,專長於功能性營養學。她接受過運動營養、正念飲食、內在家庭系統及多重迷走神經理論的訓練,目前在私人診所執業,並擔任英國某健康學校的營養教育者。

原文 ADHD May Be Linked to Trauma, and How to Treat It 刊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