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話題我們剛剛談過俄羅斯最新的戰略核武器「海神」核魚雷,今天我們談談俄羅斯另一個嚴重的核威脅「海燕」核巡航導彈。
最近,俄羅斯罕見地再次推出震驚世界的核魚雷以及核動力巡航導彈,全球核威脅隨之驟然升級,核安全態勢出現了令人擔憂的轉折。
10月27日,克里姆林宮宣布,俄羅斯試射了一枚據稱能夠突破任何防空系統的核動力巡航導彈。克里姆林宮發言人佩斯科夫對此辯稱,在歐洲「軍國主義情緒」背景下,安全對俄羅斯而言至關重要。
兩天後(10月29日),普京在探望受傷士兵時表示,俄羅斯成功測試了其新型「海神」(Poseidon)核動力魚雷。
在此之前,由於俄羅斯接連釋放核威脅訊號,美國總統特朗普在今年8月和10月曾兩次下令將核潛艇部署到俄羅斯附近海域。然而,在俄羅斯宣布成功測試其核魚雷以及可携帶核彈頭的核動力巡航導彈之後,事態發生了急劇的變化。在這兩項明確的核威脅宣布僅兩天後,特朗普宣布,美國將重啟核武試驗。特朗普稱:「鑑於其它國家的核試驗計劃,我已指示國防部開始進行同等的核武器試驗」。這標誌著國際核安全局勢的最新轉折,似乎預示新的核軍備競賽的開始。
克里姆林宮所說的核巡航導彈試射是在10月21日進行的,這是一種被稱為9M730「海燕」(Burevestnik)(北約代號SSC-X-9 「天降」)的核動力巡航導彈。
10月26日,俄羅斯總參謀長格拉西莫夫在陪同普京視察前綫某地區時透露,俄羅斯戰略火箭軍10月21日試射的「海燕」核動力巡航導彈,能夠在15個小時內飛行14,000公里。
在拉西莫夫說這番話的時候,普京插話說,「這還不是它的極限」「這枚導彈可以突破任何防禦」。格拉西莫夫解釋,該導彈「採用的是核動力引擎」「這使其能夠攻擊任何有防護的目標。在導彈試飛過程中,完成了所有計劃演示的垂直和水平機動動作。」
「海燕」巡航導彈是在2018年初首次披露,它是俄羅斯計劃研發的六種新型戰略武器中的一個,其他新型戰略武器包括高超音速巡航和彈道導彈,以及可攜帶核彈頭的魚雷。俄羅斯官方媒體透露,「海燕」的速度為850-1,300公里/小時,飛行高度為25-100米,並將其引擎歸類為「核動力渦輪噴氣引擎」。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發布的一段影片顯示,「海燕」以傾斜姿態起飛,畫面來自伴飛飛機(可能是蘇-30)的駕駛艙。導彈沿著北極高緯度地區的山巒以超低空飛行。似乎在演示這枚導彈飛越大西洋,繞過南美大陸,最終抵達美國西海岸。影片讓人聯想到,這枚導彈正試圖躲過美國或北約的海基與陸基彈道導彈防禦系統,攻擊美國境內的關鍵目標。這與俄羅斯對這種武器的定義相符。
與傳統巡航導彈不同,「海燕」採用緊湊的核動力推進系統,使其能夠長時間低空飛行、進行不可預測的機動,並從意想不到的方向接近目標。它結合了核彈頭與核動力推進,這些特點被解釋為能夠挑戰西方現有的防空網絡,並構成嚴重的核威脅。
俄羅斯軍方稱,該系統能夠從俄羅斯境內打擊全球目標,它能夠在執行核打擊之前進行數小時甚至數天的遠距離飛行,長時間滯留空中使其能夠選擇攻擊目標的時機,使北約關鍵基礎設施長時間暴露在核攻擊之下。
有分析認為,「海燕」的出現旨在顛覆核威懾規範,是一種試圖繞過現有軍控框架約束的戰略工具,以削弱北約技術優勢、製造導彈防禦體系漏洞,並給美國和歐洲最高指揮機構的危機決策帶來挑戰和不確定性。
傳統的巡航導彈,如俄羅斯的Kh-102或Kalibr-NK等,依賴液體燃料噴氣引擎,射程可達數千公里。這些導彈通常由飛機、潛水艇或軍艦發射,理論上這些發射平台有可能被追蹤、瞄準或被摧毀。而「海燕」則可從俄羅斯境內的遠程陸基平台發射,並能在陸基監視範圍之外沿著地形輪廓蜿蜒飛行以規避偵測,這使其在特定情況下具有相對的隱蔽性和生存力。總之,如果只看俄羅斯的宣傳,這種導彈看起來讓人眼花繚亂,似乎非常危險。
然而,西方對這種武器貌似強大的能力持高度懷疑態度。「海燕」的最大特別之處是,在其狹小的彈體內部空間塞入一個小型核反應堆,該反應堆加熱吸入的空氣,並將其從尾部噴出以產生推力。如果該系統能夠有效運行,那麼至少在理論上,這種導彈可以不受傳統燃料的限制——近乎「無限飛行」。
實際上,這個設想由來已久。在1950年代,美國的「冥王星計劃」(Project Pluto)就嘗試過類似的東西。儘管技術上可行,但由於不可避免的放射性污染和外交風險等技術和道德因素,最終被證明不可接受而終止。
俄羅斯的「海燕」是否在此類問題上取得突破,外界很難得知真相。但可以肯定的是,在狹小的導彈結構內部同時兼顧輻射屏蔽、熱控制和重量控制將是一項巨大的工程挑戰,這或許也是該導彈測試記錄糟糕的原因之一。
由於存在工程難度的巨大疑點,西方對這種射程「無限」的核動力巡航導彈保持謹慎和懷疑態度。即使擺脫道德束縛而不顧一切地追求極端性能,這種努力也很可能會因為技術的侷限而不得不在設計目標上做出妥協。這些技術限制表現在反應堆壽命短、暴露在高溫高壓下的零部件快速失效、導引系統可靠性不佳,無法掩蓋核輻射尾跡以及保存和維護異常複雜且昂貴等因素。因此,雖然射程可能不再取決於燃料,但仍受制於導彈系統穩定運行時間。
實際上,「海燕」並非無限航程或無限留空時間,在俄羅斯的官方訊息中也不過是15小時,14,000公里射程。其射程並不比現有的洲際彈道導彈遠多少,而且速度低、飛行時間長,反而成為它的弱點。不同之處在於,它是在超低空飛行狀態下實現這一航程的,這顯然是一種獨特的能力,但是這種能力在戰術上可能存在的優勢似乎被嚴重誇大了,特別是考慮到它是一種携帶核彈頭的戰略武器。
碩大且低速飛行的「海燕」,本身並不具備隱身能力。儘管它可以利用低空飛行躲避遠方地面雷達的監視,但它卻一直暴露在天基情報、監視和偵察之下。現代雷達技術完全可以將這種長時間低空飛行的目標,從地雜波以及其他低速飛行的民用或軍用飛行器中識別出來。其實,它也會因進入分散部署的地面雷達監視範圍而被發現。一旦被發現,瞄準和摧毀此類目標將輕而易舉。也就是說,承受巨大風險而追求的所謂長航時超低空飛行,不過是一場掩耳盜鈴的醜劇。
可見,「海燕」在戰術意義上可能並不比傳統洲際彈道導彈高明多少。此外,它還涉及到精確導航、末端制導、抗電子干擾等現代導彈必備的關鍵能力。這些領域本來就是俄羅斯的弱項,在持續了將近4年的殘酷戰爭,以及長期的國際制裁之後,俄羅斯是否有能力在「海燕」上實現和完善這些能力非常值得懷疑。
難怪美國智庫蘭德公司(RAND)和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對它的評價是:「令人印象深刻但不切實際」,並指出該導彈的真正價值可能更多地在於它所傳遞的訊息,而非其實際作戰能力。@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