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際彗星3I/ATLAS在10月29日抵達近日點後,引發科學界和大眾廣泛關注。最新的科學觀測揭示了一個驚人發現:這顆彗星的實際軌跡與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的推算出現了巨大偏離。這個「挑戰基礎物理學」的新發現,加上彗星在近日點後展現的神秘藍光,看似為哈佛大學教授Avi Loeb關於該彗星可能具有「技術起源」的說法提供了最新的佐證。
最新發現:軌跡異常 挑戰常規模型
根據美國太空總署(NASA)噴射推進實驗室(JPL)導航工程師Davide Farnocchia在10月底提交的報告,3I/ATLAS在10月29日抵達近日點時出現了非引力加速度。
Loeb教授隨後引用此數據分析道,3I/ATLAS的實際軌跡已超越了常規彗星模型的解釋範圍。在引力透鏡現象中,彗星的實際位置與理論預測值出現了顯[ascii]著[/ascii]偏離。
根據Loeb的推論,這種異常偏離,暗示了存在人為操控或推進系統,是其「外星偵察機」假說的核心論點之一。
軌跡異常的同時,3I/ATLAS在近日點前後也展現出極端的化學活性,這些數據來自NASA日地關係觀測台(SOHO)彗星科學家Karl Battams和天文學家Qicheng Zhang等人發表於10月底的論文。研究人員發現,彗星在隱藏於太陽背後時,亮度增強了好幾個數量級,其速率遠超常規彗星的預期。
論文指出,數據顯示彗星看起來「明顯比太陽更藍」。這股藍光是3I/ATLAS的第三次變臉(從紅到綠再到藍),暗示有大量的氣體(如一氧化碳或氨氣)正在劇烈噴發,而非塵埃。
科學主流解釋:厚實CO2外殼形成
對於這些極端異常情況,科學界主流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天然起源解釋,但這也從側面佐證了3I/ATLAS的獨特性。
比利時王家太空航空研究院的研究科學家Romain Maggiolo領導的團隊於10月31日在預印本伺服器arXiv上發表了他們的最新報告。
報告中,他們結合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和NASA全天域巡天太空望遠鏡SPHEREx觀測到的極端CO2豐度數據,首次計算並證實——這些彗星在數十億年星際旅行中,遭受宇宙射線長期輻射的結果,從而形成了厚度約15至20米的厚實CO2外殼。
Loeb的結論:有目的偽裝
儘管科學界有天然解釋,但Loeb教授則認為,所有的異常現象都指向一個目的。
Loeb認為,除了軌跡異常偏離,3I/ATLAS比太陽系還要古老約30億年的極端古老性,以及這層厚實的CO2外殼,可以解釋為這艘他所謂的「外星偵察機」的「定向設計」。
迄今為止的發現表明,3I/ATLAS正以超過每小時210,000公里(130,000英里)的速度,以異常平坦和筆直的軌跡穿過太陽系。
根據Loeb的解釋,3I/ATLAS選擇了「飛行效率最高」的軌跡。具體來說,其軌道平面與太陽系行星的黃道面對齊得異常精確(「巧合」機率僅約0.2%)。這種極低的概率暗示了該飛行物以最經濟、最優化的方式,造訪了太陽系的行星系統。
Loeb的結論是,3I/ATLAS從「變臉」到「挑戰物理學」的種種行為,都暗示其可能正在執行一項有目的的任務。
無論3I/ATLAS的本質為何,科學家們將利用接下來的機會詳細研究它。
目前,3I/ATLAS正逐漸重現於北半球夜空,將於12月19日到達離地球最近的點。兩艘歐洲太空總署(ESA)飛船可能在彗星開始其返回太陽系外的旅程前,飛越其長長的彗尾,利用這寶貴的機會採集星際物質樣本。#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