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自11月1日起實施黃金稅收新政後,市場反應劇烈。各大品牌企業紛紛上調金飾與金條售價,多地黃金零售商客流銳減,市場一夜降溫。業內人士認為,「黃金開店就能賺」的時代已結束。
11月1日,中共財政部與國家稅務總局聯合發布關於黃金稅收政策的公告,明確了通過非交易所渠道購買的黃金,價格中稅負相對較高,專業人士解讀為,通過非交易所渠道,如銀行櫃枱、金店等銷售渠道購買投資性金條、黃金製品等,賣方通常需要繳納增值稅,目前黃金銷售的稅率為13%,這部份稅負則轉嫁給消費者。
黃金價格普遍上漲
此稅收新政11月1日實施後,金飾品與金條市場迅速出現震動,黃金價格普遍上漲。周一(11月3日)下午,中國最大的黃金珠寶集散地——深圳水貝市場的黃金價格突然大幅上漲。當天12時左右,金價在930元/克左右,但到14時30分金價飆升到992元/克。
到11月6日,在深圳水貝黃金市場,金價短短數日頻繁跳漲,購買價與回收價間的差距從往常的20餘元驟然擴大至逾100元。
多家珠寶零售商的價格調幅,普遍在7%~8%,部份高達13%。部份金條產品線上和線下管道暫停售賣或下架,商家因成本和稅負壓力採取觀望策略。
在多家金飾門店,如福珠寶、周大福、菜百等品牌的足金首飾價格,普遍上漲60至70元/克。以菜百首飾為例,其足金飾品掛牌價從11月1日的1165元/克上調至11月4日的1235元/克。
頭部金店一小時無客 市場一夜變蕭條
此外,自新政實施以來,金店客流量也大幅減少。多地零售商反映,門店客流量和成交量明顯下降,金條及投資金產品出現滯銷現象。
11月6日,在廣州多家黃金鑽石門店,即使是頭部品牌周大福、老鳳祥等知名品牌在核心商圈的門店,非高峰時段客流量也非常有限,城郊門店甚至出現一小時無客的情況。
業內人士感嘆,「黃金開店就能賺」時代已經結束了。
臨近大陸「雙11」,黃金終端門店跟隨電商管道推出折扣優惠,但效果有限。
以周大福為例,11月6日飾品類金價為1259元/克,相比11月2日1198元/克,上漲61元/克,但工作日人流僅有個位數顧客。
在廣州核心商圈另一家售賣鑽石和黃金產品的店舖裏,有店員說,在黃金鑽石成本都上漲的背景下,門店折扣力度是前所未有的。但即使如此,一小時內也並無顧客前來看款詢價。
商家表示,稅費調整後市場觀望情緒明顯,投資金條銷售和黃金回收業務幾乎停滯。
實際上,在終端銷售遇冷的情況下,不少頭部黃金品牌選擇收縮終端門店的布局,轉而加碼電商渠道。據周大生2025年三季報,今年前三季度,自營線下業務實現營業收入13.42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0.86%;加盟業務實現營業收入33.45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56.34%。截至9月30日,該公司終端店數量為4675家,數量較上年同期末淨減少560家,其中加盟門店淨減少380家,成為關店主力。
近日,周大福發布三季度經營數據顯示,截至9月底,該公司零售點網絡超七成為加盟店,零售點網絡共6041家,較3月底的6644家減少603家。其中大陸市場最為明顯,周大福珠寶零售點為5663家,較3月底減少611家。
專家提醒:黃金並非短線投機的工具
花旗研究報告指出,在最壞情況下,黃金採購成本將增加7%。目前尚不清楚該政策的意圖是僅通過提高交易成本來抑制金條或金幣投資,抑或同時抑制黃金首飾需求,預期官方將會進一步說明。
近期,國際金價出現大幅波動,從10月20日每盎司4300美元的歷史高位,一度迅速跌破4000美元關口。目前在4000美元上下。
面對金價波動,上海基金公司「諾德基金」提醒,黃金不是用來「炒」的,可能更多還是用來「配」的。該基金說,黃金並非短線投機的工具,其真正價值在於,長期抗通脹、避險功能,以及多元配置,即在市場波動時,它能較為有效地對沖其它資產的下跌風險。#
(參考第一財經、每日財經、新浪財經的報道)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