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近日出台的「十五五建議」,將「科技自立自強水平大幅提高」作為七大主要目標之一,且高居第二位,這是「十四五」所沒有的,顯然在為中共科技野心服務。
稍作回溯。2020年10月十九屆五中全會部署「十四五」時,當局首次提出「科技自立自強」;2022年10月「二十大」,強調要「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並提出到2035年建成所謂「科技強國」。請注意,中共「百年目標」是2049年「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科技強國」目標居然被提前了15年(這之前的科技創新「三步走」是:到2020年時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到2030年時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到2049年時成為世界科技強國)。
這意味著,不僅是中共科技野心的空前膨脹,更重要的是中共將科技作為其實現全球野心的工具(用中共的話說,就是「科技革命與大國博弈相互交織,高技術領域成為國際競爭最前沿和主戰場」)。可以預計,「十五五」(2026—2030),中共將全力爭奪科技霸權,中美科技戰將前所未有的激烈,中美科技鏈分化已不可逆轉(例如,微軟、亞馬遜與Google加快伺服器及產品生產線移出中國轉,輝達在中國高端AI晶片市場銷售近乎歸零)。
鑒於中共政權對內鎮壓和對外擴張的邪惡性質,中共所謂的「科技強國」完全淪為國家權力工具,而非為增進中國人民和人類的福祉。如果實現,其恐怖程度將遠超二戰時的納粹德國。
為實現「科技強國」目標,要求在「十五五」時期取得「決定性進展」。中共「十五五建議」中,46次提到「科技」。與「十四五」相比,「十五五」規劃不僅要求科技「自立自強」,更強調了「高水平」。
雖然,中共也自知「原始創新能力還相對薄弱,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頂尖科技人才不足」;但仍提出上述野心勃勃的政策目標,圖謀搶佔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是其自認為可以跟美國扳手腕了。例如,中共科技部9月公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全社會研發(R&D)投入超3.6萬億元,較2020年增長48%,投入規模僅次於美國;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68%,超過歐盟國家平均水平;研發人員總量世界第一;高水平國際期刊論文數量和國際專利申請量連續5年世界第一;等等。
不過,至少有三大問題阻礙著中共實現「科技強國」與十五五「科技自立自強水平大幅提高」目標。其一,中國經濟大盤動搖,經濟支撐力度不足;其二,中共科研體制問題重重、科研風氣惡劣;其三,美中科技戰加劇,中國發展科技的國際環境勢必嚴重惡化,中西科技差距可能加大。本文僅討論第三項。
美中科技戰:特朗普的兩個大招
中國與美西方的科技差距,總體來看還比較大。舉例而言,中國知識產權使用費常年都是逆差,而且是世界上第二大逆差國。從表1可知,「十四五」期間,中國的知識產權出口沒有多大起色,而逆差都在300億美元以上。這反映出中國在知識產權領域對外依賴程度較高。
表1:「十四五」中國知識產權使用費國際收支數據(億美元)
|
年度 |
出口 | 進口 | 逆差 |
備 注 |
| 2025 | 35 | 231 | 183 | 上半年 |
| 2024 | 101 | 458 | 357 | 逆差增長 12%,主要是研發成果使用費支出增加 |
| 2023 | 110 | 427 | 317 | 逆差增長2% |
| 2022 | 133 | 445 | 312 | 逆差下降11%,主要是知識產權使用費收入增加 |
| 2021 | 117 | 468 | 351 | 逆差增長20%,在服務貿易逆差中排名第二 |
數據來源:中共國家外匯管理局《中國國際收支報告》(2021-2025)
而美國正是中國進口知識產權的主要國家。今年美中關稅戰2.0開打後,中共發表《關於中美經貿關係若干問題的中方立場》白皮書,其中羅列了2017-2023年的美國對華知識產權出口數據。據統計,美國從中國獲取知識產權使用費,佔美國從全球獲取知識產權使用費總額的5%。足見中美科技差距之大。
知識產權,在美國對華服務出口貿易中高居第二位。但是,數據的波動比較大,2023年中國進口額已低於2017年了。顯然,這跟美中關係是密切相關的。拜登政府與中共打科技戰,是「小院高牆」,尚留有很大餘地。特朗普再次執政後,科技戰已經顯著升級。
且不談特朗普政府升級對華技術出口管制,讓我們看看其在國際合作領域的縱橫捭闔。
例如,特朗普政府正有效鎖定合作夥伴,簽署塑造全球科技競爭新格局的協議。9月,特朗普訪問英國,英美簽署「歷史性」的《科技繁榮協議》(TPD),重點聚焦人工智能、量子計算和民用核能等飛速發展的技術領域合作。其中,微軟、Google、輝達、OpenAI和「核心編織」等美國頂尖科技和人工智能公司承諾斥資310億英鎊(約合420億美元),用於提升英國的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和前沿技術,涵蓋數據中心、電腦晶片以及人工智能背後的處理能力等。
日本在先進材料、機械人和太空技術領域處於領先地位,韓國在儲存晶片生產方面佔有主導地位。特朗普善用日韓等專業技術。10月底的亞洲行,特朗普又與日、韓簽署《技術繁榮協議》(TPD),旨在通過促進AI、半導體、量子計算、生物技術、太空、6G 等技術領域的合作,開啟「創新黃金時代」。
日本科學技術擔當相小野田紀美稱:「在重要技術霸權之爭趨於白熱化的背景下,(日美)兩國緊密合作極其重要。」白宮科學和技術政策辦公室主任Michael Kratsios則強調:「特朗普政府正通過與日韓等盟友推動雙邊合作夥伴關係,重新定義美國的技術領導地位。」 「每一項TPD都提供了巨大的機會,將加速科學發現,並共同引領一個由我們和夥伴驅動的創新新時代。」
又如,特朗普政府7月底發布雄心勃勃的人工智能國家戰略——《贏得AI競賽:美國人工智能行動計劃》,以及三項行政命令。這被解讀為一套「組合拳」,核心目標有三:加速AI技術創新;強化AI基礎設施;出口體現美國價值觀的技術。
這項戰略直指中共,表示要「對抗中國(中共)在國際治理機構的影響力」。該《行動計劃》說:「正如我們贏得了太空競賽,美國及其盟友也必須贏得這場AI競賽」。
針對近年中共在開發中國家推廣人臉識別等AI系統、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美國政府宣布將啟動「全端AI出口包」(AI Tech Stack Package),推廣從硬體、基礎模型、應用、治理框架等的完整技術體系,意圖減少全球南方國家對中國技術的依賴。BBC評論說,美國意欲在AI的多個關鍵戰場上和中國(中共)一較高下。
特朗普的這些動作,再加上其劍指中共的全球「對等關稅」,關稅戰+科技戰,是中共的國際處境嚴重惡化。中共過去幾十年從美西方源源不斷獲取科技的好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中共當然知道國際環境的重要,卻乏長策。2022年《求是》刊發的習近平「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一文,五點政策中的第四點就是「構建開放創新生態,參與全球科技治理。」說易行難。2023年11月,在首屆「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上,中共首次提出《國際科技合作倡議》構建全球科技共同體,反應了了。今年3月,中共科技部副部長林新在國新辦發布會上介紹,中共政府已與161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科技合作關係,簽署了118個政府間的科技合作協定,加入了二百多個國際組織和多邊機制,牽頭髮起「深時數字地球」、「海洋負排放」兩個國際大科學計劃,等等。可這一切,都遠遠抵消不了美西方與中共的「科技脫鉤」所帶來的嚴重影響。
結語
從鄧小平的「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到20世紀90年代的「科教興國戰略」,到胡錦濤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再到習近平的「科技自立自強」、「科技強國」,中共長期對科技抱有一種妄想。
但是,中國科技仍長期落後。當今,中共以世界第二大的R&D投入、世界第一的研發人員總量、連續5年世界第一的國際期刊論文數量和國際專利申請量、兩年位居全球第一的全球百強科技集群數量,其國家綜合創新能力排名在世界上也只是第10位(2024年為第11位)。顯示科研投入產出效率低、浮誇風盛行,裏面問題重重,中共改革喊了幾十年,也無法解決。
不難想見,在美中科技戰激化、中國經濟大盤動搖的大背景下,中共的「科技強國」最終難免化為泡影。
《大紀元》首發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