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躁症(IBS)長期困擾全球數百萬人,其症狀常被歸因於壓力或飲食,但越來越多研究指出,真正的病因可能與小腸內微生物失衡有關。透過一項簡單的呼氣測試,醫師能快速辨識是否存在小腸細菌過度生長(SIBO)或甲烷菌過度生長(IMO),進而制定更精準的治療方案,減少誤治與長期不適。

一個測試改變她的腸道命運

營養師達拉·奧德懷爾(Darla O'Dwyer)自2010年起飽受腹脹、便秘與腹痛之苦。她嘗試過高纖飲食、瀉藥與抗生素,也遵循針對腸躁症(IBS)與小腸細菌過度生長(SIBO)設計的飲食法,但療效有限,甚至出現「一種症狀改善,另一種卻惡化」的情況。

「要向醫師解釋這種情況非常困難,」她在接受《大紀元時報》採訪時坦言。「我甚至不知道該如何稱呼這個病。」

直到她接受專門的呼氣測試,才確診為甲烷菌過度生長(IMO)——小腸細菌過度生長的一種亞型,也因此找到了真正有效的治療方式。

呼氣測試:找出腸道異常發酵的關鍵

自然療法醫師兼SIBO專家艾莉森·西貝克(Allison Siebecker)指出:「許多患者只是長期忍受症狀,一旦確定是小腸細菌過度生長,我們就能擬定有效治療方案,這對患者而言是轉捩點。」

研究顯示,約78%的腸躁症患者同時伴隨小腸細菌過度生長,其中包括甲烷菌過度生長。這些微生物在腸道中進行異常發酵,產生氫氣、甲烷甚至硫化氫,導致腹脹、腹痛、便秘或腹瀉等症狀。

呼氣測試透過分析患者飲用特定糖液後呼出的氣體濃度,判斷是否存在異常發酵現象。不同氣體組合可預測IBS的類型,協助醫師制定個人化治療策略。

不過,西貝克提醒,並非所有腸躁症病例都與小腸細菌過度生長有關。「腸躁症與至少40種疾病症狀雷同,因此在治療前應透過測試明確診斷。」

精準用藥 避免抗生素濫用

呼氣測試結果可協助醫師選擇最合適的抗菌藥物與療程。例如,利福昔明(Rifaximin)對小腸細菌過度生長有效,但若為甲烷菌過度生長,則需搭配新黴素(Neomycin)才能達到最佳療效。

一項研究指出,同時使用兩種抗生素的患者有87%成功清除甲烷氣體,而僅使用利福昔明者僅有29%。因此,準確診斷不僅能提升療效,也能避免抗藥性風險。

《美國胃腸病學雜誌》(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臨床指引也建議:「在開始抗生素治療前,應透過檢測確定SIBO,以減少抗藥性與艱難梭菌感染風險。」

多輪治療與追蹤是關鍵

西貝克提醒,部份患者需經多輪治療才能徹底清除過量微生物。「我們會根據呼氣測試結果與症狀反應,調整抗菌藥或草本製劑,直到氣體值恢復正常。」

她指出,許多患者在首輪治療後未見改善便誤以為無效。「小腸細菌過度生長通常需要多次治療與密切追蹤。」

飲食與壓力管理:治療的另一半

飲食調整是治療的重要輔助。低FODMAP飲食或碳水化合物特異性飲食(SCD)可減輕部份患者症狀,但需醫師指導以避免營養不足。

研究顯示,短期食用「要素飲食」包含所有必要營養素的流質飲食,可在兩周內改善約八成患者症狀,原理在於減少可供細菌發酵的食物殘渣。

西貝克指出,約三分之二的小腸細菌過度生長或甲烷菌過度生長患者會反覆發作。常見誘因包括甲狀腺功能低下、糖尿病、萊姆病(Lyme disease)、硬皮病(Scleroderma)、腹部手術或腸道蠕動緩慢等。

奧德懷爾懷疑,自己的剖腹產手術導致腹腔沾黏,是復發主因。她透過控制壓力、運動與練習橫膈膜呼吸維持腸道健康。

「我必須同時處理身體與生活的問題,」她說。「壓力管理與重建微生物平衡同樣重要。」

就醫建議:若症狀持續超過兩周或影響生活品質,應諮詢胃腸科醫師,避免自行服用抗生素或過度節食。

﹡免責聲明:本內容僅供健康資訊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診斷或治療。

作者簡介:艾米·丹尼(Amy Denney)是《大紀元時報》的健康記者。她擁有伊利諾伊大學斯普林菲爾德分校的公共事務報道碩士學位,並曾獲多項健康與調查性報道獎項。其報道主題涵蓋腸道微生物群、新療法及整合健康。

原文來源The Simple Test That Could End Your IBS刊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