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習10月底會晤後,北京一邊對美做出經濟讓步,一邊又透過王毅高調「不信邪、不怕壓」的鬥爭論調。專家分析,這是中共內外交困下的「分線操作、分化打法」,但恐難有效果。

11月5日,中共外長王毅在《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強調「堅持發揚鬥爭精神」,稱中共「從來不信邪、不怕壓」,要「敢於鬥爭、善於鬥爭」才能渡過難關。

不過同日,中共商務部宣布自11月10日起取消對15家美國企業的出口管制,並暫停對16家美企限制一年。這些企業曾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如今得以恢復貿易。

另據白宮公布的美中最新協議,中方在三個關鍵領域作出讓步,包括中方推遲一年實施先前提議的稀土管制措施;中方承諾將購買大量美國大豆及其它農產品;中方啟動購買美國能源的程序。中共也以此換得美方下調對中關稅10%,並延後《特別301》調查與出口管制。

對於中共在內部高舉外交上「鬥爭精神」、但對外部在經濟上主動讓步的現象,專家們認為這並非矛盾,而是刻意設計的政治手法。

分析:說給國內聽 對外難有效

針對王毅「不信邪、不怕壓」強硬表態,國際事務專家孫國祥表示,「對內而言,是以強硬語氣敘事,避免被視為讓步;對外,卻仍然是保留談判籌碼與管控示弱印象。」王毅這種政治表述是外交手腕的一部份,用以銜接全年多次強硬發言,維持形象一致性。

中國問題專家王赫向《大紀元》表示,中共的強硬表態主要「說給國內聽」,意在塑造「鬥而不屈」的形象。

「中共覺得自己扛住了美國的全球對等關稅戰,與美國打了個平手,因此高喊『不信邪、不怕壓』,對內宣傳成績。」他說,中共可對內宣稱「贏了這一仗」,王毅的強硬言論正是這種政治宣傳的延伸。

他表示,這種典型的「對內洗腦式宣傳」,「中共這種做法除了自我安慰,對外無實質作用」,「美國發動對等關稅,沒有任何國家願意跟中共站在一起。」

學者:在經濟困境中 中共「分線操作」策略

針對中共在外交強硬與經濟讓步之間的矛盾做法,孫國祥向《大紀元》表示,這是中共「分線操作」的典型策略。

他分析:「中共並非矛盾,而是經濟面臨壓力時,先在貿易層面降溫,以穩定外需與市場預期;同時透過政治宣示維持『鬥爭』敘事,達到內部動員與嚇阻效果。」

孫國祥為現任台灣南華大學國際事務暨企業學系教授。他表示,這種手法在中美貿易戰及疫情後期屢見不鮮,其本質是「內外受眾分化打法」——對外讓步爭取喘息空間,對內示強維持凝聚力與控制力。

他認為,背後的關鍵壓力來自中國經濟放緩及通縮。多家國際機構預測,中國2025年至2026年的經濟增長僅約4%至4.8%。同時,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自第三季度起轉為負值,生產者出廠價指數(PPI)長期微負,顯示內需疲弱與產能過剩問題延續;外資流入大幅減緩甚至轉為淨流出,使匯率與投資穩定性惡化。

孫國祥進一步分析說,就業壓力尤其體現在青年群體。官方數據顯示,2025年8月中國16至24歲(不含在校生)失業率達18.9%,創2023年恢復統計以來最高點。

「這反映結構性就業問題嚴重,企業需求疲弱。北京藉經貿讓步換取時間,實際上是爭取經濟緩衝期的務實動作。」

孫補充,這種短期讓步「能在數個季度內緩解企業成本與外貿壓力」,但若內需與制度改革未見突破,通縮與信心低迷仍將反覆出現。

分析:只是掩飾無力的虛張聲勢

根據官方統計,中國第三季度GDP增長放緩至4.8%,為一年來最低。內需疲弱、房地產低迷、出口競爭加劇,使經濟過度依賴製造業運轉。9月工業產出雖同比增長6.5%,但零售銷售僅增3%,創十個月新低;房地產投資同比下降13.9%,新建住宅價格跌幅創近十一個月新高。

中國經濟賴以增長的出口,據11月7日公布的10月份最新數據,出口八個月來首次出現下滑,同比下降1.1%。其中對美國的出口下降超過25%,連續第七個月大幅下滑。而對歐盟的出口增長1%,這是自2月份下降以來的最低增速。

王赫認為,中共長年吹噓的「經濟增長奇蹟」已走向終結。「疫情以來的政策錯誤、內需崩潰與外資撤離,使中共陷入困境。如今的戰狼外交與強硬姿態,只是掩飾無力的虛張聲勢。」

孫國祥說,「若缺乏制度改革,外交的鬥爭姿態與經濟的務實讓步,終難扭轉基本面困局。」#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