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天文台前台長岑智明昨日(9日)在香港新聞博覽館舉辦的講座中表示,全球暖化令極端天氣事件愈見頻密,本港面對颱風、暴雨、風暴潮及熱浪等多項氣候風險,呼籲政府、機構及市民做好風險評估及防災準備。
岑智明指出,近日全球多地錄得極端天氣,超強颱風「海鷗」橫掃菲律賓造成嚴重水浸,颶風「梅利莎」吹襲牙買加威力較「樺加沙」強勁。同時,冬季寒冷日減少,本港冬天曾出現僅一日錄得攝氏12度或以下的情況,甚至有機會受颱風影響。
本港面對的氣候風險包括超強颱風、風暴潮、暴雨及熱浪等問題。其中2018年山竹襲港時造成廣泛破壞,對本港造成46億元的經濟損失。岑警示,未來颱風的強度會增加,若同時遇上天文大潮,海平面上升令風暴潮帶來的破壞會更嚴重。
天文台今年已發出5次黑色暴雨警告,天文台亦在2023年的「世紀暴雨」錄得一小時雨量達158.1毫米,為自1884年有紀錄以來最高之一。
對於有建議按區分發暴雨警告的做法,岑智明表示難以實行,理由包括暴雨變化迅速,以及市民要跨區上班上學。
此外,酷熱天氣會增加市民造成中暑風險,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究發現,本港每年因熱相關疾病的死亡人數達200多人,較糖尿病死亡人數更多。
他強調,未來政府、機構及市民都要防患於未然,做好風險評估,包括防風、防水浸等工作,以及盡力減低碳排放。市民在酷熱天氣下進行戶外工作及運動都要注意健康風險。@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