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長者日子不短,最初到依士靈頓華人協會任職每周10個小時工作的老人組;只有一班來自香港新界婦女,年青小子,碰上一位較主動親切的長者,這位較投緣的,就認作「契媽」,多少是怕欺生。

儘管並無血緣關係,也一竅不通她們喜愛的遊糊、六糊等圍村、客家牌戲,隨著歲月的編織,關係也有形無形地越來越深厚。她姓張,大多直呼其姓名,很少叫她黃太。她的丈夫壯年過世,好不容易她帶大了一子三女,之後的日子就見到了她一個孫一個孫地看顧,湊上學下課,周末中文學校,過紅綠燈班馬線,都是一隊兵的陣容鼎盛,不以為累。

悠悠獨居歲月,全靠女兒、孫子照料,偶爾我也會約定家訪;更多的時候是女兒和友好推著輪椅,逢星期六中午到七姊妹道的麥當勞飲杯茶,食幾條炸薯條,這樣的日子又過了好幾年。去年打算到家中探望,瑣事紛纒,終於沒有成行。最近聯絡上她的女兒,才知悉契媽於2025年1月27日離世,享壽99。

拿到佛堂地址,急急前往敬祭。一位長者剛巧住在佛堂旁的退休屋苑,長者姓余,英文名字叫阿水,暱稱她為「水魚」而不以為忤。出門遇風雨,地上積葉更要戰戟兢兢,扶著柱杖,我們轉乘了三次巴士,她就到家了。

佛堂剛好修葺完成,在大雄寶殿後,找到了骨灰靈位,笑容滿泛愛意,眼神慈靄,靜穆追思,三鞠躬敬拜。

在契媽靈位不遠處,見到胡老師的遺照,聞說老師年輕時是的士司機,在英國義務教授書法、太極。倫敦鼎鼎有名專醫濕疹大國手「康寧堂」的牌匾,正出

自老師手筆。老師錄贈宋吳濤詩:

游子春衫已試單,桃花飛盡野梅酸;怪來一夜蛙聲歇,又作東風十日寒。

懸掛在家門廊正中,單衣仍薄,游子也經歷了幾十個英倫寒暑。見字睹人,老師已於2014年9月30日仙遊;歲月無痕,又11年了。

還有一對陳姓會員夫婦的靈位,男的84,女的92;姓廖的、姓李的;還有、還有;日子都這樣滑過了,故人如在,都聚在一起,心深敬拜,敬如在,也感恩佛堂的師傅晨鐘晚禱,極樂娑婆。

中心有一位仁愛豁達的長者,原籍福建,隨父親1949年移居馬來亞,父親曾擔任多間小學校長。長者嫁給英籍軍人後來到倫敦;丈夫去世後一頭投入做義工,每朝溜狗之後,就駕車到中心斟茶遞水,長者叫阿Tee,大家就索性叫她Tea Lady; 只做不管,管接管送,做翻譯,排難解紛出力出錢,中心就是家;她的子女也全力支持。2021年一朝早,溜狗後,抹好車,83歲的她坐在家中遺傳性心臟病突發,走了。

我說那天早上在中心見到穿黑衣的阿Tee出現,水魚也是說當天在中心見到Tee 的影子;還有她一直眷顧的菲律賓女義工,也說那天早上7點多阿Tee敲她的窗櫺道別。

冥冥人世是否有靈魂?不敢說。但不同的親人知交都不約而同說當早曾見過她,幻覺也不會這麼湊巧罷?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人世最後的戀戀祝福,不單出現在眼前,更常駐心田。

五濁惡世,千里落花風。◇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