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紂王時期,政治黑暗,荒淫無道。這時卻出現了三位賢臣,他們的所做所為不盡相同,但都被孔子所稱道,他們就是離國遠去的微子,為奴被囚的箕子,和拚死進諫的比干。
商朝末年,君王無道,國運衰落。《史記・殷本紀》記載,帝武乙暴虐無道,他做了一個人偶,將其稱為天神。他和這個人偶賭博,讓其他人替人偶扔骰子,如果天神輸了,他就侮辱天神。他做了一個皮囊,裏面裝滿血,然後將這個皮囊掛到高處,從下往上射擊,他將這個行為稱作「射天」。後來武乙到黃河和渭水匯合的地方打獵,突然打雷,武乙被雷劈死。
武乙死後,他的兒子帝太丁即位。帝太丁去世後,他的兒子帝乙即位。此時殷商更加衰落,天罰終於落到了其子紂王的頭上,而他卻認為自己仍享有「天命」,天下莫之奈何。
紂王(帝辛)是帝乙的小兒子,他繼位後,在內大興土木、加重賦斂、推行嚴刑峻法,對外屢次發兵攻打東夷諸部落,動搖了商王朝的統治基礎。牧野之戰,商軍被周武王所率諸侯聯軍擊敗,帝辛身死,商朝滅亡。
紂王無道 仁臣有義
商朝雖亡,但並非沒有賢臣。《論語・微子篇》記載,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微子離開了殷朝;箕子被迫為奴;比干直言規勸而被殺。孔子說:「殷朝有三位仁人哪!」
微子,子姓,名啟,又稱微子啟、微子開。他是帝乙的長子,也是紂王的庶兄。紂王即位後,增加賦稅,奇物填滿了宮室,好酒淫樂,發明了酒池肉林,炮烙重刑。微子多次上諫勸阻,但紂王不聽。
當時大臣祖伊聽說周國西伯昌推行德政,消滅了黎國,害怕災禍降臨到殷商頭上,就把這件事告訴了紂王。紂王說:「我不是生來就有天命嗎?能奈我何?」
微子預料紂王最終不會聽取勸諫,想要自殺,等他離開紂王宮廷後,又猶豫不決,就去詢問太師、少師的意見。他問道:「殷朝沒有清明的政治,無法治理四方。我們的祖先在過去創下了偉大的功業,但紂王卻沉迷於飲酒,聽信婦人(妲己)的話,敗壞了湯王的德政。」
「殷朝上下的官員熱衷於作奸犯科,卿大夫以下相互仿傚,做違反法度的事情,幾乎人人都有罪過,但卻無人能約束或懲治。百姓看到朝廷這樣,也相繼作亂,互為仇敵。如今殷朝失去了國家的典章制度,就好像渡河找不到河岸。殷朝要滅亡了,就在今天。」
又說:「太師,少師,我是應該離國遠去呢?還是留下來保家衛國,使殷朝免遭禍患?如今你們不指點我,那我如果陷入不忠不義的境地,又該怎麼辦呢?」
太師說:「王子,上天降下災禍滅亡殷朝,紂王卻不畏懼天威,也不聽取長者的意見。以至於如今殷朝的百姓也敢褻瀆神明的祭祀。現在,如果能夠治理好國家,使天下太平,那即使死了也不會有遺憾。如果自己死了,國家卻終究沒有治理好,那還不如離國遠去。」
於是微子就離國逃亡了。
箕子,是紂王的親戚。紂王開始使用象牙筷子時,箕子就嘆息說:「現在使用象牙筷子,將來就一定會使用玉杯;使用玉杯,就一定想將遠方的稀世珍寶佔為己有。追求車馬宮室的奢侈生活就會從此開始,到時國家就無法振興了。」
紂王放縱享樂,箕子上諫勸阻,紂王不聽。有人對箕子說:「可以離開了。」箕子說:「為人臣子因為君王不聽勸諫就離開,這是在彰顯君王的罪惡,博取百姓的歡心,我不忍心這樣做。」
於是他披著頭髮,假裝瘋癲,做了奴隸。從此隱居起來,彈琴表達自己的悲傷,後世把他彈奏的曲子命名為《箕子操》。
王子比干,也是紂王的親戚。比干看到箕子勸諫,紂王不聽,箕子便去做了奴隸,就說:「君王有過錯,如果我們不拚死規勸,那百姓該怎麼辦呢?」於是直言上諫勸阻紂王。
紂王大怒,說:「我聽說聖人的心有七竅,真是這樣嗎?」於是紂王殺死了比干,挖出他的心臟來驗看。
後來紂王還把箕子囚禁起來。於是殷朝的大臣太師、少師帶著祭祀樂器投奔周國。
武王伐紂 善待仁者
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046年),武王討伐紂王,在牧野大敗紂王,紂王逃回都城,登上鹿台,穿上寶玉衣,自焚而死。
周武王斬下紂王的首級,懸掛在大白旗上示眾,殺掉妲己。釋放被囚禁的箕子,封祭比干的墳墓,立碑表彰商容的居處。商容也是殷商的賢人,百姓都很敬愛他,帝紂卻將他廢黜。
當時微子拿著殷朝的祭器來到周武王軍營的門前,微子袒露上身,雙手綁在背後,左邊的侍從牽著羊,右邊的侍從拿著旗,跪著前行,求見周武王。於是武王釋放了微子,恢復了他原有的爵位。
武王還給紂王的兒子武庚祿父分封,以延續殷朝的祭祀。但武王駕崩後,成王年幼,周公旦代理國政,執掌君權。管叔、蔡叔懷疑他,就與武庚勾結作亂,打算襲擊成王、周公。結果武庚被誅殺,微子繼承殷後的宗祀,分封在宋國。微子本就仁義賢明,所以殷朝的遺民十分愛戴他。
武王消滅殷朝後,曾去訪問箕子,請教治理天下的常倫次序。箕子為其廣說五行之理,以及治國理政的各種方法,如何遵循帝王的法則以及上天的旨意。
古人注重卜筮。箕子認為,君王嚴肅莊重,雨水就會按時降下;君王政治清明,陽光就會按時普照大地;君王行事明智,氣候就會按時轉暖;君王深謀遠慮,氣候就會按時轉寒;君王聖明通達,和風就會按時到來。
他說,君王行事狂妄,就會一直下雨;君王逾越法度,就會一直乾旱;君王安於享樂,氣候就會一直炎熱;君王行事急躁,氣候就會一直寒冷;君王昏庸不明,就會一直颳風。
箕子表示,君王犯錯,會影響一年;卿士犯錯,會影響一個月;官吏犯錯,會影響一天。年、月、日的時令沒有異常,莊稼就會茂盛,政治就會清明,賢才就會得到重用,國家就會安定太平;日、月、年的時令出現錯亂,莊稼就會歉收,政治就會昏暗不明,賢才得不到重用,國家就會動盪不安。
於是武王把箕子分封在朝鮮,可以不對周室稱臣。後來箕子朝見周王,經過殷朝的故都廢墟,感慨於宮室毀壞,禾苗叢生,箕子心中十分悲傷。他想放聲痛哭,但又覺得不合禮節;想低聲哭泣卻覺得像婦人之態,於是他作了一首《麥秀之歌》,來表達心中的哀傷與懷念。殷朝的遺民聽了,都紛紛落淚。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每當改朝換代之時,其實都有這種能守義的「仁者」,他們或離開暴政、棄暗投明,或捨生取義、殺身成仁,今世又何嘗不是如此?微子雖然離開商王,但是他帶著家族的祭器,保全了殷民的根基;箕子不忍離開,只能裝瘋為奴,堅守著道義;比干以死相諫,更是難能可貴。這三位仁人志士,為後人樹立了榜樣,所以孔子稱讚他們啊。#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