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金融市場最擁擠的兩個交易同時崩塌,折射著資金對風險的警惕。投資者擔心AI業過度投資數據中心,如日中天的「七姐妹」(magnificent 7)股價急跌;同時虛擬貨幣被拋售,比特幣破十萬關口。資金還憂慮市場流動性短缺和政府停擺影響擴大,不過紐約聯儲主席親自喊話,穩住了市場情緒。美元指數企上100後很快回軟,美債變化不大。能源和大宗商品全軍盡墨,金銀價格也偏軟。

美國科技公司剛剛遭遇了4月「解放日」以來最大的拋售,AI巨企市值跌掉了接近1萬億美元。美股下跌有流動性抽緊、就業市場疲弱的原因,不過最重要的還是投資者對AI公司巨額投資感到擔心。上星期公布業績的四大科技巨企,在第三季度就狂撒了1,120億美元作AI投資。OpenAI高管在加州集資會上暗示,萬一有事政府不會坐視不理,更加深了資金對目前AI投資熱可持續性的疑慮。

OpenAI銷售才大約130億美元,賬上可動用現金大約30-50億美元,卻一口氣簽下了1.3萬億美元的訂單合約。明眼人都知道這是不可持續的燒錢遊戲,遊戲玩得下去的前提是它每簽一單,賣方的股價都大幅上升,可在資本市場獲利。科技巨企的燒錢源頭也開始從自有現金轉向發債籌資了,輪到債市也擔心了。

這是典型的「左腳踩右腳意圖登天」的故事,其可持續性取決於1)資本願意不斷為一個未來的夢買單,2)整條訂單鏈中不能有一家出現財務困難,否則就火燒連營。與本世紀初dotcom泡沫不同,這次AI熱的主角多是已經形成強大生態圈的巨型企業,短期看來盈利不成問題,只是AI收穫仍遙遙無期,同時沒有一家敢錯失AI登頂的機會,所以閉著眼也要砸錢投資。

但是AI大模型如何套現,仍是未知數,目前的AI路徑能不能走到最後也是懸念。買晶片成為維持股價的必須,至於能否有效使用晶片、如何在AI生態中獲利暫時都不重要,資本市場獎勵有AI夢的公司。由於美國AI公司走的是資本市場路徑,所以幾乎是清一色的閉源操作,一旦遇到開源大模型的挑戰,盈利模式就可能面臨挑戰。

筆者認為儘管股市短期動盪,中期資金最後還會回來。畢竟太多資金追逐有限資產的貨幣環境仍在,畢竟銀行儲蓄和401K在低利率預期下源源不斷地進入股市,只是因為估值偏高,市場免不了大起大落。資金需要警惕,但世界末日還沒有到來。如果市場動盪真的衝擊到金融穩定,相信白宮和聯儲都會出來喊話,甚至採取實質性行動支持股市。

說起聯儲托市,紐約聯儲主席威廉姆斯表示,他很快會啟動用於儲備管理的債券購買操作,此舉緩解了市場對短期回購利率飆升的擔憂。最近流動性比較緊張,迫使金融機構向聯儲尋求資金支持,拉升了SOFR(有擔保隔夜融資利率)。SOFR上漲,表明聯儲的量化緊縮(QT)政策可能做過頭了,增加了金融風險,但是聯儲作為流動性的終極提供者,應該會出手的,筆者對此並不擔心。

馬穆達尼以高票當選為紐約市市長,選民的投票意願達到60年來新高。不僅特朗普不喜歡他,主流民主黨人和共和黨人也不喜歡他,但是他在選民中很有人氣。馬穆達尼沒有大金主的支票,靠的是草根階層的熱愛和眾籌、掃街式與選民直接交流,他有非凡的口才,其團隊對社交媒體玩得出神入化。

馬穆達尼自稱是民主社會主義者,特朗普稱之為「共產主義者」,筆者認為他是極左民粹主義者。他主張凍結房租、全民醫保、免費公交、免費托兒、強化工會、削減警隊開支、對富人和大企業增稅、政府補貼社區超市。這些訴求迎合了困於生活成本上漲、憎惡收入貧富不均的大眾訴求,但是並沒有道出增加政府開支的財政源頭何在。

這種不計財政後果地向公眾大灑金錢的民粹主義者,上一位是委內瑞拉的查韋斯,鼻祖是阿根廷的貝隆及之後的貝隆夫人,他們都深受選民的愛戴,成就了非凡的政治生涯,但是他們的公共政策最終無一例外地把經濟推向財政深淵。民主黨在國會參眾兩院領袖舒默(Chuck Schumer)和傑弗里斯(Hakeem Jeffries)均來自紐約,但是對民主黨候選人馬穆達尼勝選卻保持沉默。

筆者認為,馬穆達尼不只是個人勝利,更是一種現象級事件,標誌著在中產階級萎縮、底層生活困頓、社會上升通道堵塞環境下民情的一次集體爆發。中底層民眾的資產不多,但選票上卻佔優。他們對傳統民主黨感到失望之後,立場移向更激進的左派。極端左派的倡議在財政上明顯不可持續,但是訴求卻能撥動選民的心,促成了政局改變。

極左們想打劫的富人和大企業是可以以腳投票的。美國勞工局的數字顯示紐約在第一季度新增金融就業人數遠遠少過德薩斯和佛羅里達,在美國僅排名第五,大量金融企業在撤離。對沖基金Citadel將總部搬去了佛羅里達,JPMorgan在德州的僱員已經超過了紐約的。對於紐約,這意味著高質量人口和稅收基數的流失,金融競爭力的下降。

除了紐約市,民主黨在其它幾個州市選舉中也獲得大勝,民調和選舉結果表明生活成本飆升是目前選民最關注的話題。儘管特朗普口頭不承認失敗,相信他也會重新聚焦在國內政策議題上,確保明年底的中期選舉中共和黨不落下風。筆者估計貿易爭端在未來一年不會再出極具爭議的政策,聯儲的貨幣政策則可能受到更大壓力,政策利率的下調或許比目前市場預期的更多。

本周焦點有二,1)英國第三季度GDP數據,預計環比0.2%,繼續減速,不過市場的焦點在工黨政府的補充預算案。2)美國國會對政府預算撥款談判的進展,政府停擺對民意的壓力迅速升高,兩黨還在相互指責,不過現在起碼願意討價還價了。另外日本銀行十月會議紀要也值得關注。

本欄所闡述的是作者對經濟、政策與市場的理解、認識,為個人觀點,並非投資建議或勸誘。◇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