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讀者朋友,你喜歡聽播客(podcast)嗎?如果喜歡,那就太好了。播客似乎很適合長途通勤、休閒散步,或者在跑步機上鍛鍊時打發時間。
朋友們經常跟我推薦一些精彩的歷史、哲學、藝術和宗教類播客節目。除了傳統媒體之外,還有這種選擇,這非常有價值,甚至可以說是必不可少。我毫不懷疑其中一些播客節目的製作非常精良。
話雖如此,我被質量糟糕的播客坑過太多次,所以對這種媒體形式本身並不太感興趣。我甚至都不使用手機自帶的播客應用。
我確信這是我的錯,但我發現很多播客節目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令我感到沮喪。這並非指內容或觀點本身,而是指缺乏學識、俚語濫用、語言粗俗、喋喋不休、廢話連篇,以及依賴於聲帶顫音和口頭禪(如「比如說/like」和「你知道/you know」等)的語氣變化。
換句話說,我接觸過的太多播客節目加劇了我最近難以名狀的恐懼。
那究竟是甚麼呢?
我擔心我們已經陷入了語言大規模崩潰和文盲率上升的新時代。這不僅僅是人們不再閱讀的問題,雖然這很可能是事實。更重要的是,我們失去了共同理解的文學基礎。曾經定義識字本質的基礎核心課程,似乎已經與好幾代人擦肩而過了。
豐富而發達的口頭表達(orality)文化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從遠古時期開始,直到印刷術出現之前,它都是主要的學習模式:人們主要通過聆聽和分享來學習。然而,這似乎並非我們如今正在經歷的。這是一個後文字(post-literate)社會,它缺乏在自然形成的口頭文化中培養起來的技能。
回想幾年前,新冠病毒(COVID-19,中共病毒)全球疫情的兩年期間,大量學生被迫待在家中,無法上學,只能整天沉迷於社交媒體。我至今仍然難以置信這一切竟然真的發生過。所有關於學生的語言、閱讀、數學和科學能力的研究數據都慘不忍睹。一些疫情後的研究甚至記錄了30年來閱讀成績單年最大幅度的下降。
這究竟是反常現象,還是預示著未來將出現一個沒有書籍和識字能力的世界?對此,我充滿憂慮。
即使拋開這一代人不談,公共領域普遍缺乏讀寫能力才是真正令人擔憂的問題。如果我們回歸純粹的口頭文化,又有甚麼關係呢?經常閱讀並深入閱讀的人往往能更清晰、更準確地表達自己,他們的詞彙量也更豐富。閱讀能夠提升表達能力,也能拓展思維,豐富內涵,提升質素。
換而言之,閱讀可以訓練語言能力和推理技巧,從而顯著提高這些技能。
當閱讀能力下降甚至停止時會發生甚麼呢?我們面臨著一個重大問題。這個問題隨處可見。
由於標準降低,任何人都可以開播客,必然導致播客的平均表達水平會比過去低。這裏面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我們似乎真的已經進入了一個新時代,在這個時代,人們甚至不再試圖糾正自己的無知,也不再渴望了解更多、表達得更清晰,因為他們已經覺得無此迫切需要。
回想150年前,書籍更容易進入尋常百姓家,普通民眾和每個教室都能獲得必要的書籍。那是一個出版和發行的新時代。普通家庭開始憧憬,他們也能擁有像富人家庭那樣擁有豐富的家庭藏書。
1880年代的記錄顯示,一些家長非常擔心孩子們沉迷於讀書,荒廢了家務和戶外活動。問題倒不在於英國近代小說家簡‧奧斯汀(Jane Austen,1775—1817年,代表作為《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1813年)和英國近代作家勃朗特三姐妹(the Brontës,即大姐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ë,1816—1855年,代表作為《簡‧愛》/Jane Eyre,1847年);二姐艾米莉‧勃朗特/Emily Brontë,1818—1848年,代表作為《咆哮山莊》/Wuthering Heights,1847年;三妹安妮‧勃朗特/Anne Brontë,1820—1849年,代表作為《荒野莊園的房客》/The Tenant of Wildfell Hall,1848年)的作品本身,儘管這些書的主題較為成熟,令家長們感到不安。真正的問題在於當時大量廉價言情小說的氾濫。
是的,家長們擔心孩子們讀書太多。書籍是當時人人都能接觸到的科技產品,而且經常以連載的形式出現在鋪天蓋地的期刊上。但是並非所有人都歡迎書籍的出現。
然而,一代人之後,社會改革家們設想了一種新的可能性。如果每個學生都能全面學習各個領域的經典著作,那會怎樣呢?新的百科全書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家家戶戶都想擁有一套,以便讓每個孩子都能獲得最大的優勢。到了1920年代,這幾乎成了全民的共同願望:建立一個受過良好教育、不讓任何階層掉隊的社會。
例如,《哈佛經典文集》(Harvard Classics)於1910—1916年間陸續出版,精選了50本書籍,旨在提供全面的教育,被認為是現代文明人應具備的最低知識基礎。
這個文集作家名單陣容強大,涵蓋西方文學大家,包括富蘭克林(Franklin)、柏拉圖(Plato)、愛比克泰德(Epictetus)、奧勒留(Aurelius)、煙肉(Bacon)、彌爾頓(Milton)、愛默生(Emerson)、奧古斯丁(Augustine)、肯皮斯(à Kempis)、埃斯庫羅斯(Aeschylus)、索福克勒斯(Sophocles)、歐里庇得斯(Euripides)、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西塞羅(Cicero)、普林尼(Pliny)、史密斯(Smith)、達爾文(Darwin)、普魯塔克(Plutarch)、維吉爾(Virgil)、塞萬提斯(Cervantes)、班揚(Bunyan)、伊索(Aesop)、格林(Grimm)、德萊頓(Dryden)、雪萊(Shelley)、勃朗寧(Browning)、拜倫(Byron)、歌德(Goethe)、席勒(Schiller)、但丁(Dante)、荷馬(Homer)、伯克(Burke)、密爾(Mill)、卡萊爾(Carlyle)、拉辛(Racine)、莫里哀(Molière)、萊辛(Lessing)、麥考利(Macaulay)、梭羅(Thoreau)、赫胥黎(Huxley)、蒙田(Montaigne)、勒南(Renan)、笛卡爾(Descartes)、伏爾泰(Voltaire)、盧梭(Rousseau)、霍布斯(Hobbes)、馬基雅維利(Machiavelli)、莫爾(More)、路德(Luther)、洛克(Locke)、休謨(Hume)、李斯特(Lister)、巴斯德(Pasteur)、華茲華斯(Wordsworth)、喬叟(Chaucer)、布萊克(Blake)、馬洛(Marlowe)、莎士比亞(Shakespeare)、約翰遜(Johnson)、韋伯斯特(Webster)和帕斯卡爾(Pascal)等。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名單裏還有中國古代先賢代表人物孔子(Confucius,前551—前479年)。
如果你能認出其中一半的名字,我推測你屬於當今美國受教育程度最高的5%人群。你也可能已經超過60歲了。如果你對這些名字背後的理念有所了解,那你更顯博學,或許已經躋身那1%的行列了。
就我個人而言,我只希望自己接受的教育能讓我全面掌握所有這些作品。那種思維方式才能帶來對文學和人生極其深刻的理解。如今,一個高中生如果能談論所有這些文學作品,那他絕對會被視為天才。
這些書籍的出版並非僅僅出於商業目的,更蘊含著一種理想。它反映了一種願景,即希望全體公民都能擁有共同的博大胸懷。當時在全國範圍內還相對較新的公立學校,的確致力於為所有學生提供基礎的學習工具,並讓他們充份體驗偉大文學作品的魅力。
即使在義務教育實施之前,入學率也日益普及。我們說的不僅僅是基礎教育。高中入學率從1910年的18%上升到1930年的51%,而且這些學校都是正規學校,標準比今天的大學還要高。二戰後,大學教育也變得更加普及。即使到了1980年代,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也可以通過打工來支付學費和書本費,並期望獲得紮實的教育和一份好工作。
最近,我接觸了一些正在撰寫博士論文的社會科學專業博士生。令我真正感到震驚的是,他們中的許多人缺乏思考、寫作甚至清晰表達的能力,更遑論獨立思考。他們大多被訓練成只會照章辦事的機器,表面順從的憤世嫉俗者,接受訓練的目的僅僅是為了融入群體,順利畢業。
我認識的研究生中,鮮少有人能對上面名單上的幾位思想家有所了解。這並非西方思想的傳統教育。而且請記住,我們談論的是當今社會的精英階層。覺醒意識形態和政治化潮流在各個領域的蔓延,不僅用教條取代了智慧,也用流行宣傳取代了博聞強識。
那麼,我們該如何抵制這種誘惑呢?1910年及之後出版的《哈佛經典叢書》可以從互聯網多個渠道免費下載。更棒的是,二手書市場上的紙質版價格非常低廉。親愛的家長們,不妨為家裏添置一套這類叢書吧。更重要的是,讓這些叢書成為孩子紮實教育的基礎。
一個世紀前的傳統改革者們是對的。擁有受過良好教育的民眾是完全可能的。關鍵在於重申這個承諾。我擔心美國的識字率狀況比我們任何人意識到的都要更糟糕。讓我們趁現在還來得及,趕緊解決這個問題吧。
問題不在於書籍被禁止,而在於人們忽視閱讀:缺乏耐心,缺乏動力,總有其它更能即時滿足的事情佔據時間。恕我直言,那些所謂「潮人」(hipster)和政治煽動者的播客節目根本無法替代閱讀。需要警惕的是,當閱讀消亡,文明便會在不知不覺中滑向暴政。
作者簡介:
傑弗里‧塔克(Jeffrey A. Tucker)是總部位於德薩斯州奧斯汀(Austin)的布朗斯通研究所(Brownstone Institute)的創始人兼總裁。他在學術界和大眾媒體上發表了數千篇文章,並以五種語言出版了10本書,最新著作是《自由抑或封鎖》(Liberty or Lockdown, 2020)。他也是《路德維希‧馮‧米塞斯文集》(The Best of Ludwig von Mises, 2019)一書的編輯。他還定期為《大紀元時報》撰寫經濟學專欄,就經濟、技術、社會哲學和文化等主題廣泛發聲。聯繫方式:tucker@brownstone.org。
原文:The Literacy Crisis 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