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女性在月經前幾天會感到情緒煩躁、身體不適。然而如果症狀非常嚴重,就稱為「經前症候群」。這可能代表著身體能量的失衡,甚至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22歲的楊小姐每到月經來之前一周左右,就開始出現煩躁、情緒容易激動,乳房脹和頭痛等症狀,有時頭痛很嚴重,只能在床上休息。

楊小姐的症狀屬於「經前症候群」。這是指女性在月經來潮前出現身體上的不適、心理或行為方面的改變。除了上述症狀之外,還可能包括腹脹、腹痛、疲乏、痤瘡發作、腹瀉或便秘、失眠,以及焦慮、悲傷或哭泣、腦霧或註意力不集中、食欲增加或減少等情緒反應。

針灸加中藥調理體質

美國北方醫療中心針灸師張桂英向大紀元記者介紹這一案例,指經前症候群與患者的體質有關,而楊小姐屬於肝鬱氣滯型,也就是肝臟的能量運行受阻,常伴有緊張焦慮、胃口不好、頭痛等症狀。

中醫所說的肝掌管情緒調節與能量流通。女性月經是否正常,月經期間是否疼痛或不舒服,以及失眠、情緒憂鬱,甚至是找不出原因的筋骨痠痛,都可能跟肝經絡的不通暢有關。肝臟對情緒很敏感,生活壓力大、情緒緊張是肝鬱氣滯的主因。

她接受了8次針炙治療來疏肝解鬱,也就是通過刺激穴位來疏通能量與情緒上的阻滯,同時內服中成藥。歷時2個月結束治療,她的症狀得以緩解並最終消失。

針灸治療的穴位主要有太衝穴(LR3)、內關穴(PC6)、足三里穴(ST36)、公孫穴(SP4)。除了針灸之外,經常按摩這些穴位也有保健作用。

太衝穴(LR3)是肝經上的重要穴位,有助於調節肝功能,可以緩解壓力與焦慮,能夠舒緩神經系統,緩解煩躁,恢復情緒平衡。

位置:位於足背第一、二蹠骨結合部之前的凹陷處。

內關穴(PC6)可以平衡情緒,改善胸腹部不適。

位置:腕橫紋向上三橫指(食指中指無名指),手腕兩筋之間。

足三里穴(ST36)可以提升免疫力,改善消化功能。

位置:小腿前外側,髕骨(膝蓋骨)下緣下方約四橫指(約3寸)。

公孫穴(SP4)可以疏導氣血,止痛。

位置:先找到腳大拇指關節後方的凹陷處,然後沿著腳掌內側緣向後約一根大拇指橫寬的距離,在緊貼著腳掌骨頭(蹠骨)的下方凹陷處就是公孫穴。

至於在中藥方面,張醫師開立的加味逍遙丸是最常用於治療經前症候群的中藥。加味逍遙丸來自中醫古方加味逍遙散,原本是散劑(中藥粉),市售的中成藥通常做成藥丸方便患者服用,對治療內分泌失調引起的情緒、消化功能異常有較好療效。

張醫師也指,經前症候群患者的體質不同,要採取不同的方式調理,建議請中醫師診斷後,有針對性地治療。

西醫與精神治療

除了針灸和服用中藥調理體質之外,對於經前情緒問題嚴重,也稱作「經前不悅症」的患者,也可以接受精神科治療。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精神科醫師劉宗憲在新唐人節目《她健康》表示,如果經前不悅症較嚴重,這時看精神科也會有幫助。如果不想用藥或覺得藥效不明顯,「心理諮商」是很好的選擇,可以紓解壓力,甚至可以做情侶或夫妻諮商,改善親密關係互動。

劉宗憲也強調,調整生活習慣對於改善經前症候群也很關鍵,包括規律運動;保持健康飲食;避免抽菸喝酒;充足睡眠;練習瑜伽、冥想。

經前症候群增心血管疾病風險

經前症候群影響並非只限周期性不舒服,長期健康風險同樣需要重視。

今年發表在《自然-心血管研究》的一項研究,通過分析近10萬名瑞典女性的資料,發現患有經前症候群的女性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11%,即使排除月經失調、精神疾病以及吸菸等不良習慣影響後,經前症候群與心血管疾病風險之間的關係仍然明顯。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是因為經前症候群與內分泌失調、代謝症候群以及慢性發炎有關,而這些因素都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