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中國大陸婦女2009年來港產子,孩子出生後被診斷患有腦癱及四肢殘障。該雙非夫婦翌年向醫委會投訴涉事醫生,直到今年10月才進行首次聆訊,但研訊小組裁定終止程序,下周六(22日)將覆核個案。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今日(15日)在商台節目上批評現時醫委會制度不公正,促請醫委會公開調查進度及數據。他直言,若非當事人去年召開記者會,並再次向醫委會查詢,相信個案不會再展開聆訊。

醫委會早前裁決永久終止聆訊,理由是隸屬衞生署的醫委會秘書處沒有解釋為何拖延多年。彭鴻昌指秘書處當然有責任,但醫委會在管理上亦需要改善。彭重申,醫委會需要有公信力,處理投訴制度亦要令各方感到公道,建議公布現時處理個案的數目,以及增加業外委員的比例。

彭鴻昌引述其它個案指出醫委會制度的問題,例如有病人的兩份麻醉紀錄內容有出入,但醫委會在初偵會階段以已問過專家意見為理由,結束對涉事醫生的調查,且未解釋專家意見是否有看過該兩份重要的麻醉紀錄。他亦質疑另一個腎衰竭病人獲處方藥物後死亡的個案中,研訊沒有探討涉事醫生是否涉及誠信問題,最後僅判處停牌3個月、緩刑18個月的量刑是否公正。

在同一節目上,身兼醫委會委員的「病人政策連線」主席林志釉稱,對於2009年雙非婦產子個案為何拖延多年至今才審訊,是「一個好大嘅問號」,現時他仍沒有官方資料解釋原因。他預料,醫委會主席兼案件研訊小組主席鄧惠瓊會在下周六(22日)覆核個案,再向公眾交代。

彭鴻昌指現時醫委會處理投訴時間過長,很多個案等了6至7年仍未進行研訊。林志釉透露,醫委會每年接獲400至500宗投訴。雖然醫委會在2018年改革後,成立了初步偵訊委員會,加快了審議程序,目前處理案件的時間已有改善,但他仍同意尚有空間加快。他建議可以再增加一個初步偵訊委員會,以加速處理積壓的個案。@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