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全新專題《藝術中的美德》(The Art of Virtue)中,我們將運用傳統藝術來介紹「四樞德」(four Cardinal Virtues)——謹慎(prudence)、正義(justice)、勇德(fortitude)與節制(temperance);以及「三超德」(three theological virtues),即信德(faith)、望德(hope)與愛德(charity)。我們期望透過這些歷史藝術作品中的視覺指引,能滋養並喚醒我們與生俱來的善良本性。

自古以來,偉大的世界領袖,以及宗教、哲學與文學領域的重要人物,都引導我們走向有德的生活;藝術家與建築師的作品也同樣承載著道德的啟示,以流傳數百年的視覺符號,來傳達關於美德的教誨。這些作品能幫助我們成為最好的自己。

「美德」(virtue)一詞約於十二世紀左右首次出現。根據《線上語源字典》(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此詞源自「盎格魯法語」(Anglo-French)與「古法語」(Old French)的「vertu」,意指「道德的生活與行為……某種道德卓越」。(譯註)

大約十四世紀初,「四樞德」(Cardinal Virtues)一詞被創造出來,用以歸納四種古典美德——謹慎(prudence)、正義(justice)、剛毅(fortitude)與節制(temperance)。「Cardinal」一詞的拉丁語根為「cardo」,意為「樞軸」或「事物所依憑、轉動的中心」。因此,道德的生活與行為可謂立基於這四項樞德之上——它們有時也被稱為「自然美德」(natural virtues)。

謹慎(Prudence)

「謹慎」這一美德被納入《美國獨立宣言》中:

「確實,謹慎原則告訴我們,對於歷史悠久的政府體制,不應因輕微且短暫的理由而輕易更動;而歷代經驗亦充份證明,人類往往寧可忍受尚可承受的苦難,也不願透過廢除慣常體制來爭取自身權益。」

(Prudence, indeed, will dictate that governments long established should not be changed for light and transient causes; and, accordingly, all experience has shown, that mankind are more disposed to suffer, while evils are sufferable, than to right themselves by abolishing the forms to which they are accustomed.)

簡單來說:謹慎是辨別善惡並採取正確行動的能力。

根據《權利法案研究所》(Bill of Rights Institute)的定義,「審慎的領導者遵循原則指引,在艱難處境中就何為明智之舉及符合公共利益作出務實決策。」

西蒙‧伏埃(Simon Vouet)《謹慎的寓言》(Allegory of Prudence),1645年作。油畫布面;尺寸約116.5 X 90.5厘米。收藏於法國蒙彼利埃法布爾博物館(Musée Fabre)。藝術家常以寓言形式描繪四樞德——謹慎、正義、剛毅與節制——啟發觀者。(公有領域)
西蒙‧伏埃(Simon Vouet)《謹慎的寓言》(Allegory of Prudence),1645年作。油畫布面;尺寸約116.5 X 90.5厘米。收藏於法國蒙彼利埃法布爾博物館(Musée Fabre)。藝術家常以寓言形式描繪四樞德——謹慎、正義、剛毅與節制——啟發觀者。(公有領域)

謹慎行事源於生活歷練與實踐,與其它美德相輔相成。《箴言》8:12-14載道:「智慧與謹慎同住。」(I Wisdom dwell with prudence.)

英愛詩人約翰‧丹漢姆(John Denham,1615—1669年)在《論謹慎》(Of Prudence)中寫道:

「智慧的第一步是審視
何為得體與不當,虛偽與真實。
能區分正直與卑劣,
並始終恪守正直者,
方為真正審慎之人。」

(Wisdom's first progress is to take a view
What's decent or indecent, false or true.
He's truly prudent who can separate
Honest from vile, and still adhere to that.)

《謹慎》雕塑作品

佛羅倫斯陶藝家安德烈亞‧德拉‧羅比亞(Andrea della Robbia,1435—1525年)於約1475年創作了一幅圓形釉面陶土(tondo)作品,題材為《謹慎》(Prudence)。

自古以來,圓形象徵永恆;而這種稱為「tondo」的圓形構圖在文藝復興時期的佛羅倫斯非常流行。安德烈亞的這件tondo屬於描繪四德的裝飾系列,另外還有《信仰》、《正義》與《節制》。

安德烈亞塑造的每一個陶土美德元素都具有啟發性,他將「謹慎」塑造成一位手持鏡子的年輕女子,她凝視鏡中的自己,同時有一條蛇沿她的身體攀爬;她呈現雙面神雅努斯(Janus)的特徵:一顆頭上有兩張臉,一張面向前方,另一張回望身後。

「雅努斯雙面」(Janus-faced)也可用來形容性格截然相反的兩面。她後腦勺浮現老者面容:青春容顏象徵當下,而老者面容則昭示著孕育其智慧的知識累積與人生歷練。

安德烈亞‧德拉‧羅比亞(Andrea della Robbia)《謹慎》,約1475年。釉陶作品,高度約164.3厘米。1921年由約瑟普立茲捐贈(Joseph Pulitzer Bequest),收藏於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公有領域)
安德烈亞‧德拉‧羅比亞(Andrea della Robbia)《謹慎》,約1475年。釉陶作品,高度約164.3厘米。1921年由約瑟普立茲捐贈(Joseph Pulitzer Bequest),收藏於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公有領域)

「謹慎」要我們無條件地向內審視,以真正認識自我,而她手持的鏡子象徵這種自我反思。蛇則代表行事謹慎所需的智慧,以及採取正確行動的能力。蛇的意象也呼應了《聖經》中的箴言:「你們要像蛇一樣有智慧」(馬太福音10:16)。

安德烈亞甚至在圍繞著「謹慎」的花環中編織了寓意深遠的圖案;而他的許多作品中都包含此類花環。根據倫敦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 Albert Museum)的解釋:檸檬象徵救贖,葡萄與黃瓜象徵復活,而榅桲(又名木梨,quinces)與松果則像徵美德與永生。

這些圖案的意義可以追溯數個世紀。例如,普林尼(Pliny,約西元24–59年)讚歎榅桲樹能從插枝生長出來,因此榅桲象徵永生;葡萄串則像徵耶穌在最後的晚餐中所飲用的酒;檸檬樹喜愛充足陽光,再加上果實具有療癒特性——尤其傳統上用作解毒劑——使檸檬成為救贖的象徵。

安德烈亞的《謹慎》,其風格呼應了他的叔叔盧卡‧德拉‧羅比亞(Luca della Robbia,約1400—1482年)於約1461年為佛羅倫斯聖米尼亞山(St. Minias on the Mountain)葡萄牙樞機主教禮拜堂天花板所創作的同名美德作品。

這兩件作品有相同的古典圖案,但盧卡額外加入了天使翅膀。盧卡的「謹慎」立於水池中搖曳生姿,而安德烈亞的則呈現靜態。

水象徵純潔、潔淨,同時也象徵自我反思,因為水能像「謹慎」手中的鏡子一樣映照影像,兩件作品皆如此。

盧卡‧德拉‧羅比亞(Luca della Robbia)《謹慎》,約1461—1462年。位於意大利佛羅倫斯聖米尼亞山葡萄牙樞機主教禮拜堂。(Shutterstock)
盧卡‧德拉‧羅比亞(Luca della Robbia)《謹慎》,約1461—1462年。位於意大利佛羅倫斯聖米尼亞山葡萄牙樞機主教禮拜堂。(Shutterstock)

意大利佛羅倫斯聖米尼亞山葡萄牙樞機主教禮拜堂天花板。盧卡‧德拉‧羅比亞(Luca della Robbia)創作了《謹慎》圓形雕塑(左側)。(Shutterstock)  《謹慎》編織作品
意大利佛羅倫斯聖米尼亞山葡萄牙樞機主教禮拜堂天花板。盧卡‧德拉‧羅比亞(Luca della Robbia)創作了《謹慎》圓形雕塑(左側)。(Shutterstock) 《謹慎》編織作品

這一幅華麗的《謹慎》寓言掛毯展示於掛毯博物館(Tapestry Museum),位於西班牙的拉格蘭哈聖伊爾德方索王家宮殿(Royal Palace of La Granja of San Ildefonso)。

此作隸屬《榮耀》(The Honors)掛毯系列,該系列共含九幅寓言畫板:《幸運》(Fortune)、《謹慎》(Prudence)、《智慧》(Wisdom)、《正義》(Justice)、《惡習》(Vice)、《名聲》(Fame)、《榮譽》(Honor)、《信仰》(Faith)與《高貴》(Nobility)。全系列共同詮釋了統治者應具備的崇高品格,並闡述包含惡習之禍在內的道德教誨。

這組掛毯出自於佛蘭德斯傑出藝術家彼得‧科克‧范‧艾爾斯特(Pieter Coecke van Aelst,1502—1550年)之手,於1520年為查理五世(Charles V)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的君主而作。

這一系列宏偉作品融合了古典與宗教的圖案與人物,以展示良好的行為與品格。

[點擊這裏看圖片:《榮耀:謹慎》(The Honors: Prudence),約於1550年,彼得‧范‧艾爾斯特(Pieter van Aelst)作品,可能受伯納德‧范‧奧爾利(Bernard van Orley)與揚‧戈薩爾特(Jan Gossaert)影響。材質為金、銀、絲與羊毛,尺寸約490 X 820厘米。收藏於掛毯博物館(Tapestry Museum),位於西班牙的拉格蘭哈聖伊爾德方索王家宮殿(Royal Palace of La Granja of San Ildefonso)。]

艾爾斯特在這些精緻版面中融入了深遠寓意。掛毯的場景設於劇院舞台中央,「謹慎」端坐於寶座上,成為視覺焦點;一條蛇盤繞在她手上,象徵她與左右的「信仰」(Faith)與「理性」(Reason)辯論時所需的智慧。蛇的意象再次呼應「你們要像蛇一樣有智慧」的《聖經》箴言,與安德烈亞的《謹慎》如出一轍。

「理性」手持三面鏡子,分別代表謹慎的三種美德:記念(過去)、智慧(當下)、深謀遠慮(未來);王座上方的帷幔銘文強化了這些意象的寓意,並總結謹慎的特質:「我回顧過去,審視當下,預見未來」(Preterita recolo, presentia ordino, futura prevideo)

[點擊這裏看圖片:《榮耀:謹慎》(The Honors: Prudence)局部,約1550年,皮特‧范‧艾爾斯特(Pieter van Aelst)作品,可能受伯納德‧范‧奧爾利(Bernard van Orley)與揚‧戈薩爾特(Jan Gossaert)影響。此局部展示了端坐寶座的「謹慎」,兩側有「信仰」與「理性」相伴。材質為金、銀、絲與羊毛。收藏於掛毯博物館(Tapestry Museum),位於西班牙的拉格蘭哈聖伊爾德方索王室宮殿(Royal Palace of La Granja of San Ildefonso)。]

謹慎體現了多種美德,包括智慧(intelligence)、審慎(caution)、小心(circumspection)、理智(intellect)、深謀遠慮(providence)、溫順(docility)與記念(memory)。這七種美德在舞台前方以擬人化形象呈現,每位角色手持象徵其特質的物品。例如,「審慎」手持一面凸鏡,鏡中映出狐狸與僧袍的影像,可能象徵中世紀流行的《雷納德狐狸》(Reynard the Fox)道德故事,這些故事常描寫狐狸智勝其它動物的情節。

《謹慎》繪畫作品

約於1550年,提香(Titian,約1488—1576年)以謹慎寓言為主題,創作了一幅耐人尋味的畫作;他選用的象徵元素與前述作品有所不同。

畫布上呈現了三位男性的半身肖像:中央是一位蓄鬍的成年男子,左右分別是蒼老的男人與面容清秀的青年,後兩者的目光皆越過畫框邊緣,凝望遠方。在人物下方,提香重複這一構圖,但換成三個動物頭像:狼、獅與犬。

三位男性上方的拉丁文銘文可譯為:「汲取昨日教訓,今日謹慎行事,以免今日之行毀掉明日。」(Learning from Yesterday, Today acts prudently, lest by his action he spoil Tomorrow.)

提香(Titian)《謹慎寓言畫》,約1550年。油畫布面,約75.5 X 68.6厘米。收藏於倫敦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London)。(公有領域)
提香(Titian)《謹慎寓言畫》,約1550年。油畫布面,約75.5 X 68.6厘米。收藏於倫敦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London)。(公有領域)

這三位男子象徵人生的三個階段:青春、壯年與老年。而畫作題跋中的「昨日」(青春)、「今日」(壯年)與「明日」(老年)亦與此相呼應。

提香可能熟知歷史上對謹慎的呈現,例如一件十四世紀中期的三面大理石半身像,在同一個頭上呈現三張臉;據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記載,此為罕見的「三面像」(Vultus Trifrons)或稱「審慎寓言」。十五至十七世紀的天主教藝術家常以「三面像」象徵聖三位一體。

波特蘭州立大學(Portland State University)學生佐伊‧戈德克(Zoe Goedecke)在她的畢業論文中寫道:「對三頭形象的批判始於十五世紀,包括佛羅倫斯聖安東尼努斯(St. Antoninus),他在《神學大全》(Summa Theologica)中寫道:『畫家……若繪製違背信仰之物,將招致譴責;當他們將三位一體塑造成三頭一體的形象時,此舉實屬違背事物本質的怪誕之舉。』」

此類三頭作品先後遭譴責並多遭毀滅,起先始於特倫托會議(Council of Trent,1545—1563年),其後於1628年由教宗烏爾班八世(Pope Urban VIII)再度下令取締。

《Vultus Trifrons》或稱《謹慎寓言》,約1340—1355年,作者為帕喬‧貝爾蒂尼‧達‧佛羅倫斯(Pacio Bertini da Firenze)與喬瓦尼‧貝爾蒂尼‧達‧佛羅倫斯(Giovanni Bertini da Firenze),或提諾‧達‧卡邁諾(Tino da Camaino)的另一位追隨者。卡拉拉大理石,約22.5 X 12.5厘米。收藏於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羅伯特‧萊曼(Robert Lehman)收藏,於1975年捐贈。(公有領域)
《Vultus Trifrons》或稱《謹慎寓言》,約1340—1355年,作者為帕喬‧貝爾蒂尼‧達‧佛羅倫斯(Pacio Bertini da Firenze)與喬瓦尼‧貝爾蒂尼‧達‧佛羅倫斯(Giovanni Bertini da Firenze),或提諾‧達‧卡邁諾(Tino da Camaino)的另一位追隨者。卡拉拉大理石,約22.5 X 12.5厘米。收藏於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羅伯特‧萊曼(Robert Lehman)收藏,於1975年捐贈。(公有領域)

作為寓言,這些雕刻面孔象徵謹慎的三種心性——記念、智慧與深謀遠慮,分別對應過去、現在與未來;同時,它們也關聯到當時常見的人生三齡主題,以及青少年、成人與老年的人生儀式。「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網站指出:「美德概念與人生周期的融合,反映了人性更細緻的理解,以及對個體的關注。」

專家認為提香筆下那隻狼、獅、犬的三頭獸,可能在同為威尼斯人的喬瓦尼‧皮耶里奧‧瓦萊里亞諾(Giovanni Pierio Valeriano)於1556年出版的著作《象形文字解讀》(Hieroglyphica)中被提及。這種生物可以追溯到希臘化時期埃及(Hellenistic Egyptian)塞拉皮斯(Serapis)神廟雕像。

根據倫敦國家美術館指出,它象徵著「時間的化身:貪婪的狼代表吞噬萬物記憶的過去,強健的獅代表當下,向前躍進的犬則像徵未來,永遠懷抱著虛妄的希望」。

提香的畫作揭示:當代的智慧(以成人與獅子象徵)只能來自於過往積累的知識與經驗(青年與狼),而這般智慧孕育出遠見(以老人與犬呈現)。智慧與遠見的結合,方能成就審慎的行動。

所有這些關於謹慎的藝術作品都強調自我反思,運用過往經驗與知識,在任何處境下都以智慧審視,方能採取正確行動。

這條路或許艱難,但審慎之人深知:唯有將信仰與理性融入智慧,方能指引最正當的行動。

《聖經》引文採用詹姆斯國王欽定本譯文。

譯註:

Old French(古法語):約公元9至14世紀在法國使用的語言,是現代法語的早期形式。
Anglo-French(盎格魯法語):公元1066年,諾曼第公爵威廉(William, Duke of Normandy)征服英格蘭,成為英格蘭國王(即「征服者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or);之後在英格蘭便開始使用法語變體,即英格蘭貴族和法律界使用的法語(諾曼法語);而一般民眾仍講古英語(Old English)。久而久之,這兩種語言互相影響,形成了一種在英格蘭使用的法語方言,稱為「盎格魯法語」(Anglo-French)。

原文:Prudence and Art: Discerning the Right Course of Action刊載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簡介:Lorraine Ferrier為《大紀元時報》撰寫美術和手工藝相關文章。她專注於藝術家和工藝師(以北美和歐洲地區為主)如何在創作中傳達美與傳統價值觀,希望能為稀有且鮮為人知的藝術和手工藝品發聲,以保存我們的傳統藝術遺傳。她現居英國倫敦郊區從事寫作。#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