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表示,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在參考「籌備新醫學院工作組」建議後,通過獲該組推薦的香港科技大學,籌辦本港第三所醫學院,目標在2028/29學年迎來第一批50名醫科學生,2032年會有首批畢業生實習。

參考了工作組的評核結果及意見,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原則上批准新醫學院由科大籌辦,開辦一個全新的四年制第二學位醫學課程。科大須以在2028/29學年錄取第一屆50名學生為目標。科大在招收學生之前須獲得香港醫務委員會原則上同意認可其醫學課程。

科大將透過其自身資源(包括捐款和基金)為新醫學院提供部份資金,包括出資超過20億元於清水灣校園內興建一所新的綜合大樓作為新醫學院的校舍。

盧寵茂表示,3份建議書各有特色並體現其獨特優勢,香港浸會大學的建議提倡中西醫結合醫學課程,香港理工大學的建議著重於跨專業及人工智能應用,科大則專注於培養兼具臨床能力與科研素養的醫學科研人才。

工作組根據10個主要準則,就3份計劃書作出深入的技術評估,包括新醫學院的課程其創新策略定位、教研隊伍及人手、收生安排及教學設施、臨床經驗及學習資源、資金財務安排、教學學習質素,及卓越研究等。

政府有信心交由科大按照其計劃書籌建的新醫學院可達到「錯位發展,協同創新」的重要目標。透過創新策略定位,科大的全球視野可致力培養能夠引領未來醫學發展,兼具臨床能力與科研素養的醫學科研人才。這不僅能與現有兩所醫學院形成優勢互補,更可以通過良性競爭、疊加效應,為香港的醫療創新注入強大動力。

政府仍以牛潭尾建新醫學院為目標

被記者問到相比其它兩間,科大比較欠缺一些醫護、醫療專科的課程,它最終勝出是否因為財務安排優勝?政府的資助最後會有多少?

盧寵茂回應,評核有十個準則,財務安排是其中一個。科大方案的策略定位非常清晰,全球視野非常廣闊,認為該校在競爭力以至吸引力方面,對未來招聘教授人手以至學生都有一定優勢。另外,該校有科研優勢,定位是融合醫療與科研一體。

科大並能夠配合《財政預算案》提出,用配對形式籌建新醫學院,這包括它在其清水灣院校內自己興建一幢醫學院的綜合大樓,在其它方面的營運過程,科大都提出配對安排。

他又強調政府的目標仍是以在牛潭尾興建未來新醫學院,以至教學醫院的校舍。在校舍未建成之前,科大提出了一個過渡期的校舍,以及教學培訓醫院的方案。當中,醫學院選址在其清水灣校園內,由科大全資負責,作為由2028年開始招收第一批學生,直到牛潭尾醫學院的新校舍建好之前的教學用途。

至於首階段招收50名學生中非本地生的比例。教育局局長蔡若蓮表示,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已放寬非本地學生,至相當於本地學額數目50%的收生上限。強調醫學教育是特殊人力規劃的學科,政府會密切留意收生情況,以及本地生與非本地生的比例。

科大:先進科技融入臨床培訓

科大校董會主席沈向洋歡迎政府決定,形容對獲政府委以重任深感榮幸。科大校長葉玉如稱將深度融合嚴謹的臨床培訓與科技素養,培育新一代的醫療人才。二人並稱期望與政府、醫院管理局、香港醫務委員會、本地兩間醫學院、醫學界及社區夥伴緊密合作。

科大表示,新醫學院亦將充份運用科大在數據科學、人工智能和機械人技術等領域的領先優勢,將先進的科技融入臨床培訓,令畢業生解決複雜醫療難題的能力。

理大校長滕錦光:失敗乃成功之母

理大在聲明中稱對於能參與是次申建,感到榮幸,希望其基於數十年醫療教育的經驗所提交的方案,可為香港及其他大灣區城市的醫療服務發展提供參考。

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表示,明白籌建團隊已傾盡全力,感謝團隊及社會各界人士、校友和全體師生的鼓勵和支持。

團隊校長滕錦光形容,「失敗乃成功之母」稱將檢視和總結今次經驗,以迎接未來挑戰。

浸大校長衞炳江:尊重

浸大校長衞炳江表示,尊重政府決定,並衷心祝賀香港科技大學獲推薦申辦新醫學院,祝願科大為香港培育更多新一代的醫療人才。在籌備新醫學院建議書過程中成立的「前沿轉化醫學研究院」,將繼續發展為醫學科學和醫療保健領域的前沿研發中心。他並感謝中外機構和專業人士,對該校提交的建議書的信任和支持。

浸大校董會暨諮議會主席黃英豪稱,浸大不會就此停下來,將會致力推動香港成為國際醫療創新樞紐,繼續以不同方式,例如生物醫學研究和技術轉化、醫療專業人員的培訓,及提供臨床服務,為香港的醫療體系和市民福祉作貢獻。該校亦會繼續發揮推動中醫藥發展及中西醫協作的角色。@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