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室」出自《論語先進》。
春秋時期,至聖先師孔子教授學生時,強調要學習禮樂。有一次,他聽到弟子仲由(子路)在彈琴,彈的卻不是《雅》、《頌》一類的古樂。孔子十分不高興,就說道:「仲由為甚麼要在我這裏彈這樣的樂曲呢!」其他弟子聽見孔子這樣評價仲由,對子路的態度也就不怎麼尊敬了。
孔子知道後,又說:「仲由麼,他在學習上已經達到了升堂的程度,只是還沒有入室罷了。」這裏的「堂」是廳堂之意,「室」是內室的意思。中國古代房屋建築通常是廳堂在前,內室在後邊。孔子以此來說明學生學習的程度。孔子對學生的態度應該是比較客觀的,有成績就表揚,有過錯就指正,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同時再期待學生建立起信心,爭取更大的成績。
「入室」由此而來,概指學問或學習技藝循序漸進,逐漸達到高深的境界。後人便用「入門、登堂、入室」,來比喻學習由淺入深的幾個階段。
修煉也是如此,必然也要經過「入門、登堂、入室」幾個階段,才可領悟修煉的真諦。
~轉自【正見網】
----------------------
🏵️ 法輪大法洪傳世界33周年特刊:
https://tinyurl.com/3p4e4yr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