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轉化重用技術再有突破。中大化學系研究團隊成功研發酸性二氧化碳電解槽,將水和二氧化碳轉化成商用化工原材料。新技術的碳利用率達六成,較原技術高出1.4倍,提升碳中和的可行性。研究論文已於科學期刊《自然催化》上發表。

溫室氣體加劇全球暖化,二氧化碳佔其中的八成。任何化工活動,只要燃燒化石燃料,即煤、天然氣等,便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從而使地球升溫。透過「碳捕獲及轉化」技術,可將工業排放的二氧化碳儲存,並轉化成化工原材料,用以製作化妝品、塑膠等日常用品。但現行的轉化重用技術效益仍然偏低。

現行的「電化學系統」依賴「鹼性」反應堆或電解質轉化二氧化碳,但超過85%的二氧化碳會被轉化成碳酸鹽,碳利用率僅有25%。這個過程亦耗費大量能源,故成本效益偏低。

有見及此,由中大化學系助理教授王瑩教授、多倫多大學電機工程系組成的研究團隊,共同研發出新型電化學系統——「酸性」二氧化碳電解槽,碳利用率可達60%。該系統亦使用可再生能源,將二氧化碳及水轉化成乙烯等化工原材料,以減少化工產業對化石燃料的依賴。

王瑩表示,現正嘗試擴大技術原型,未來有望將技術投入商業化應用。@

------------------
🎥【動紀元】每日有片你睇:
https://bit.ly/3PJu3tg

☑️ 登記會員享專屬服務: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 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 法輪大法洪傳世界33周年特刊:
https://tinyurl.com/3p4e4yr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