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燦輝教授閒話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在座近半《中大》捧場人士,「海外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中氣十足的教授話說當年滔滔不斷,講堂獨白3、4個小時,滴水不沾。既是單方向自白,全無雙向對白,並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自戀者悠悠忽忽,人之患又過了幾十個春秋。香港已死?其實死亡了多少次,烈火鳳凰又再湼槃:

「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

大學當年生活風華浪蕩,任性多采多姿,住在《港大》明原堂宿舍,三棟紅磚屋古色古香連叠,每一塊紅磚都是一堆感情,都有一個醉人故事,城中精英,各自精彩。從《港大》走到《中大》山城,慢慢的可以乘搭單層巴士經舊大埔道曲折蜿蜒,從《中大》華表大道「巍然昂首」踏步,更多的是從尖沙咀火車站乘搭英段(九廣鐵路)火車,1916年建成,1975年11月30日遷至紅磡總站。早期的是「燒炭煤氣火車」?座椅可以前後因應調整方向,車過《沙田隧道》時必須關窗,不少年少腼腆學生子女,總會乘機緊握雙手,珍惜那好幾分鐘賒來的浪漫。

那時光最難忘的就是「屈蛇」,難得的是一位唸電子系的大師兄和他的同房願意收容,在「湯宿」逗留了不短日子,連地下大堂最左邊那一塊窗框可以輕易拆下,深宵時從女生宿舍那邊可以跳牆,都曾是「慣犯」。微風輕掦,草綠如茵,湯若望宿舍前大草地,桂子飄香,多少學子濃情蜜意地討論功課,月旦時事,擺書展,三三倆倆結他民歌,發荳芽夢,共享半條香蕉,一一凝鏡。那時候錯過了免費校巴上山、下山,就要好好訓練腳骨力,晚上更加蓄意走一條辮子道,過臨宿,探新亞水塔《圓型廣場》。俱往矣。

多少年後,新亞友儕拳拳引領細味山城,「未圓湖」清幽寂寂,未圓之境止於至善,楓葉尚未紅,《崇基教堂》是感恩之地;銅雕能言,既有「孔子像」,也有「唐君毅像」,「勞思光像」,由石膏模型到銅像,青銅有靈演化,懷憂忡忡,注入栩栩如生雕像,撫慰蒼生;新亞勝境天人合一,八仙蒼蒼吐露茫茫;百萬大道仲門烽火台,壯志未酬,在學生會餐廳弄膳後,再和「民女」揮手打咭,趕到《銅鑼灣時代廣場》「支聯會」的街頭抗爭,劉曉波還未有死,又將《曾澍基紀念文集》留給山青存讀。俱往矣。

2019年11月11日,在沒有《中大》校方要求下,香港警察於校園使用群眾處理武器,胡椒噴霧、逾2,000枚催涙彈、千發橡膠子彈、水炮車、裝甲車,《中大》圍城幸無一人死亡,山城何辜?大學藏修遊息之所,淪為戰地焇煙。

教授1949年出生,1970年入讀中文大學哲學系,德國佛來堡大學哲學博士,任教《中大》20多年,其中14年為通識教育部主任。2005年與周兆祥教授合作書寫 「給明慧的20封信」,熱忱探索追尋人生,將上下而求索:愛情、性、精神病、暴力、自殺、宗教、藝術、知識、人生的意義和墮落,由《基督教文藝出版社》發行,可當作是宗教類人生道徳指南,可算得上是通識教育的濫觴?

所謂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當然不是硬譯作一般教育或者普通教育,稍為接近通才教育,自由教育、解放教育,但也不完全等同。「旨在使學生較為廣泛接觸社會所需的各門知識,以拓濶視野,開放心靈,全面觀照當代文化方向,了解自身與社會的關係。」 看起來有點像春秋戰國時代的雜家?

「與自然對話」、「與人文對話 」從孔子、莊子、耶穌、蘇格拉底、柏拉圖、阿里士多德、荷馬、心經、黃宗羲、盧梭、斯密、馬克思......如何親炙賢哲,讀盡古今中外書?

座中有客問如何理解中東以色列、巴勒斯坦之間的對峙殺戮?教授曰:複雜更複雜,三言兩語不能說。

座中校友問是否因通識教育導致「中大」變成「暴大」? 教授仰天長嘯 : 「唔信邪」。◇

(本報專欄作家所提出的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