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觀鳥會今日(2日)公布「全球黑臉琵鷺同步普查2025」結果,指全球黑臉琵鷺數量首次突破7,000隻,達7,081隻,較去年微升93隻,按年增幅1.3%。不過位於香港和深圳之間的后海灣的黑臉琵鷺數量卻按年下跌超過一成,僅錄得328隻。香港觀鳥會指出,黑臉琵鷺族群數量增幅放緩,反映增長或接近瓶頸,呼籲全球訂下更積極的保育目標,復育更多黑臉琵鷺的繁殖地和度冬地。

今年的「全球黑臉琵鷺同步普查」於1月17日至19日進行,動員全球逾200名保育專家及義工參與,涵蓋香港、中國大陸、台灣、南韓、日本、越南等11個黑臉琵鷺遷飛路線上的度冬地。

在11個地區中,台灣繼續是全球最大的黑臉琵鷺度冬地,數量微升至4,169隻,佔全球族群總數的58.9%。中國大陸作為第二大度冬地,錄得1,671隻黑臉琵鷺,較去年增長41隻;日本則錄得716隻。

香港觀鳥會總監余日東表示,雖然全球黑臉琵鷺數量創新高,但是今年增幅僅約1%,為近十年來的第二低。台灣、中國大陸及日本三大度冬地的增長幅度均較以往明顯放緩,他呼籲各地訂下更積極進取的保育目標,增加濕地面積總量,積極管理及修復更多黑臉琵鷺的繁殖地和度冬地。

離岸風電場成黑臉琵鷺遷飛障礙

觀鳥會表示,離岸風電場正成為候鳥遷飛的重大威脅。有研究指,透過衛星追蹤發現,兩隻黑臉琵鷺在2021及2022年遷飛穿越黃海時,因遇上風電場而被迫改變遷飛路線。其中一只甚至因未能及時穿越風電場南遷而折返南韓,最終於一個月後死亡。

余日東指出,風電場不僅縮減黑臉琵鷺棲息的泥灘面積,風機葉片運轉時亦可能對候鳥造成致命傷害,他呼籲沿岸地區加強保育措施,確保遷飛候鳥的安全。

后海灣黑臉琵鷺數量下降 籲保護濕地

調查又顯示,后海灣的黑臉琵鷺數量下跌至328隻,較去年減少47隻,跌幅達12.5%。余日東估計情況與本地濕地面積減少及生境質素下降有關。

他指,后海灣作為「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的中心地帶,一直是黑臉琵鷺主要的度冬地,若本港濕地面積未來無法增加,甚至進一步減少並惡化,黑臉琵鷺可能會放棄來港度冬。他強調,香港擁有大灣區內最大的黑臉琵鷺度冬地,政府有責任保護本港的濕地。

觀鳥會表示,生物多樣性考慮尚未有效納入跨部門的土地政策主流,呼籲政府正視和堵塞制度性缺口,保證濕地保護能優先納入北部都會區等空間規劃的考慮之中。@

----------------------
🎯 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