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之日,是愚人節,但精彩的笑話在前一日已經出現。保安局局長鄧炳強在第十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前夕接受傳媒訪問,談到香港仍存在四大國安威脅,即面對外部勢力抹黑和制裁、潛逃者繼續從事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本土恐怖主義、軟對抗;在論述軟對抗時,鄧先生竟然以本人主理的《教育刺針》為例,作出兩大指控。

兩個指控皆非事實。《刺針》隨即刊出聲明,指出鄧先生所說「《教育刺針》創辦人楊穎宇作出挑撥,誣衊[聖保羅客死異鄉]事件是國家逼香港學生前往內地交流而導致」並非事實。翻查《刺針》一直以來的報道,只是客觀描述教育局強制公社科學生到大陸考察,從來沒有說過「國家[中國]逼香港學生前往」。鄧先生的指控建基於錯誤陳述,指控自然不能成立。

第二個指控涉及2020年「庚子科場案」,那是筆者在考評局被辭職前最後一次管理的DSE歷史科考試,鄧先生將那條題目講成「反中、辱華、媚日,本質是企圖危害國家安全」。首先,該題是一條尋常題目,歷史科一直以來都是如此設問,2020年事發後進行的歷史科教師意見調查,97%教師認為題目並無問題。第二、「庚子科場案」涉事的題目,「1900-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之後有「你是否同意此說?」,換言之這是開放題,考生可以按題目所附史料、自己所知和自己立場作答,題目並沒有像今天一些考題般強迫考生只能朝一個方向作答。

作為一個教育吹哨平台,《刺針》在履行第四權職責時,一直以來嚴謹處理讀者報料,根據實情指出問題所在。最近一個例子是「梅州夜繽紛」。3月26日,《刺針》收到讀者報料,抖音有一條片記載片主在教育局安排的3月25日出發3日梅州考察團第一晚與4位同學私自夜遊,凌晨4點才回到酒店,期間偽造年齡證明、夜蒲酒吧、揸電單車。片長3分50秒,片段的確反映大陸考察團一些問題,但把片看完後腦海有太多問題:報料人說片主是某校學生,但如何能夠準確確立事實?那個夜場是甚麼性質?地址在哪?片中所說的「電動車」是甚麼一回事?法例是怎樣寫的?偽造年齡證明固然不道德,但低於合法年齡進入成人娛樂場所,有無刑責?誰要負刑責?如此一大堆問題,要逐個處理,花了一整天:將影片以0.25倍慢速看,在片中找到片主出發前拍攝、瞬間即逝的校園4周建築,配合Google Map實景地圖確認該生就讀的學校;在抖音找到該夜店的宣傳片段,找到該店全名,在百度搜尋器找到其地址,再到百度實景地圖,確認地理特徵與片段拍攝內容一致。當所有需要核實的資訊做妥後,才落筆撰稿。

香港人一直相信,傳媒為公眾發聲是第四權應盡之義,還記得70年代無綫電視長壽家庭節目《歡樂今宵》有一個環節叫「眼中釘」,節目口號是「睇唔過眼要出聲,寄嚟我哋眼中釘」,市民有各種投訴,它會代為出頭擺平。「眼中釘」這個名字十分銳利,針對政府各部門和各公營機構,比《刺針》有過之而無不及。好在殖民地年代未有「軟對抗」概念,否則這段集體回憶能否存在尚屬疑問。◇

(本報專欄作家所提出的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它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 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