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周,香港最重要的教育新聞,莫過於教育局「溫馨提示」學校校長,學生參加美國國慶活動可能觸犯國安。相關消息上周三由本人主理的「教育刺針」率先披露,香港本地媒體紛紛轉載。不要小看轉載這個尋常舉動的重要性:自本年3月31日保安局局長鄧炳強指控刺針「軟對抗」後,我預計本地媒體轉載刺針將會減少,是故今次轉載,頗能反映事件性質相當嚴重。

在香港殖民地生活過的人應該不難明白其嚴重性:當年六七暴動,港府已製訂撤離香港的方案,反映暴動「危害國安」的程度,但那時港府並沒有明目張膽警告學生不得參加中共國慶。無端針對別國國慶,受影響國家作出反應乃理所當然,是故美國國務院回應《追新聞》的查詢時,表示譴責港府打壓美國國慶活動並干涉美國駐港澳總領事館主辦的活動。

教育局曾是我多年的合作夥伴,那時在工作上雖然時有磨擦,局方人員亦處處顯示出忠於政治正確的態度,但處事時仍能表現出相當理性。是故看到教育局讓港府蒙受美國政府譴責,心裏始終有點難過。然而,當總結經驗時,我們不得不問:教育局是如何走到這一步?

近因應該十分清楚。自國安法通過後,局方處處緊跟紅線,夏寶龍訪港前夕隨一眾政策局大談如何應付「軟對抗」;既然主旋律是要將國際形勢說成「複雜多變」、「不能掉以輕心」、「居安思危」,局方自然要拿出決策應對,本少利大、一通電話便能嚴防學生參加經常作出「霸凌行為」的美國的國慶活動,便成為局方的一個選項。

然而,這個選項的外交風險亦顯而易見,第一這是針對別國的國慶活動,第二這是針對個別國家的國慶活動。局方採取該做法時,是沒有衡量過外交風險,還是明知有風險而勉強為之?

事實上,局方近幾年「勉強而為」的例子多不勝數。最經典的例子莫過於2021年為了取消通識科,新科名稱未想好便召開「重新冠名科目委員會」,被民間稱為「新冠科」(與新冠病毒同名),最終成為今天的公民及社會科。

另一個經典例子是處理「殖民地」的歷史。事情可追溯到1998年,即主權移交後翌年。當年局方「修訂課本的基本原則」明確指出,「中國從未承認香港為『殖民地』,而在七十年代聯合國亦取消了香港作為『英國殖民地』的稱謂。」與今天不同,當年仍屬「寬宏大量」,課本仍可提「殖民地」,但需要加引號,而今天已一概否定香港曾是殖民地。

用聯合國這個「史實」解釋香港不是殖民地,其實相當不智。聯合國非殖化特委會的工作是監督各非自治領的自治發展過程,在適當時候給予其獨立國地位。換言之,中國成功將港澳在「非自治領名單」中剔除,只能終止其尋求獨立之路,而不能改變其殖民地地位。

香港自1843年起已是英國殖民地,130年後聯合國一個決議便輕易改變其百多年殖民地身份,可能嗎?

如果認為可能,那便解釋了政治正確戰勝史實可能出現的後果。◇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