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4月,香港教育界最大的新聞莫過於文憑試開考,各大傳媒爭相報道各科考試內容,作為估量教育發展的一個依據。然而,自疫情結束後,4月便多了一個令人觸目的教育事件,那自然是教育局主辦的大陸交流團。辦團太多,自然容易良莠不齊。今日原本規劃只講文憑試歷史科的怪現象,但執筆之際看到一宗交流團新聞,令人嘖嘖稱奇,便臨場加映,以饗讀者。
本月初,有中學生參加教育局轄下「大灣區職涯探索之旅」,往深圳交流兩日一夜,其中一個行程是參觀「水貝萬山珠寶文化產業園」,參觀點竟是金舖和珠寶店。學生說近一小時的所謂「參觀」,毫無講解。「我們是普通中學生,旨意我們買金貢獻經濟?」質疑行程與職涯探索有何關係。
很明顯,學生的不滿是在被遺棄在金舖珠寶店內,換言之兩日一夜本應緊湊的行程出現了浪費時間、沒有教育意義的安排。教育局回應傳媒查詢時指,得悉過程並沒有涉及強逼購物。
與教聯會關係密切、教協解散翌日宣布成立的香港教育工作者工會,其創會主席黃建豪的評論相當有趣:部份學生只求玩樂,自然覺得行程不理想,「如果參觀遊戲機工廠,學生可能十分感興趣。」彷彿學生不應因為被棄遺在金舖內而作出指控。
事實是,教育局近年成為了香港最大的旅行社或旅行統籌機構,業界早有評論,認為教育局當中可能有角色衝突。沒有有效的罰規,便難以有效監察遊學質素。
一邊廂是3月以來遊學團連連出事,另一邊廂是考評局在考務工作中連基本的英文也出錯。4月26日,文憑試歷史科開考,該科作為政治教育的功能躍然紙上,東江水、五四與馬克思主義、香港史又一年迴避政治史等,詳情可瀏覽《教育刺針》相關帖文。本文重點討論的,是除了政治正確、緊扣紅線外,該局考務人員的英語水平今年繼續下滑。
以下舉一個例子說明。卷一資料C有一句「1906: The Empress Cixi issued orders to the Ministers of Education concerning the promotion of women’s education.」以上一句句子出現了兩個錯處。首先,1906年時,慈禧已當了「太后」四十多年,考評局竟然將她寫成Empress Cixi (慈禧皇后),不諳中國近代史者,會誤以為她是光緒帝的老婆(其實她是光緒帝的姨母)。
第二個錯誤是,這一句在中文卷譯作「慈禧太后向學部下令關注推動婦女教育。」「關注」一詞,明顯譯自concerning,但concerning在原句並非動詞,不作「關注」解;它是前置詞(preposition),意思是about (關於)。
另一個例子是資料F漫畫標題「Wounded rat at the hands of vengeful cats」,中文譯成「受傷的老鼠落入圖謀復仇的貓手上」,很明顯考評局沒有譯出貓的眾數,中文考生可能要花力氣思考圖中兩隻貓哪一隻才是「復仇的貓」,浪費時間之餘,更有礙準確拿捏漫畫意思。
香港公開試採用中英雙語制,考生可任選作答語言,成績單上並不註明所選語言,這亦建構了大批內地考生借DSE聯通世界的基礎。中英雙語公開試成功的大前提是兩套試卷的意思必須如出一轍。文憑試歷史科近年在這方面持續失誤,可能表明考評局已逐漸失去舉辦中英雙語考試的能力。◇
----------------------
🏵️ 法輪大法洪傳世界33周年特刊:
https://tinyurl.com/3p4e4yr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