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務署今日(14日)召開記者會交代雨季防洪安排,包括將緊急應變隊由160隊增至180隊,應急運作基地也增至30個,以迅速抵達水浸地點處理問題。同時,引入4部高性能排水機械人,加快水浸事故處理效率。
天文台預測今年將有5至8個熱帶氣旋襲港,全年雨量預計介乎2,100至2,700毫米。渠務署已提前部署防洪措施,以應對惡劣天氣。渠務署的緊急應變隊伍由去年的160隊增至今年超過180隊;應急運作基地也增至超過30個,遍布全港18區以支援緊急應變隊伍;在大澳、沙頭角等低漥地區安裝擋水板等。
署長莫永昌說,儘管天文台預測降雨量達2,700毫米,但降雨的不確定性和隨機性很高,如果雨量分散,也未必會出現嚴重水浸。因應前年本港出現「世紀黑雨」,署方已更新指引,把每小時158毫米降雨量錄入現時的設計標準上,前年「500年一遇」的暴雨只等於目前的「200年一遇」標準。
另外,在天文台發布暴雨警告後,署方將檢查並清理排水渠道,而目前已巡查240個容易發生水浸地點。為迎接今年的雨季,署方引進4台高效能的排水機械人,以提升應急處理能力,加快解決水浸問題,讓社會儘快恢復正常運作。
相關排水機械人採用一體化設計,內置水泵、引擎及控制系統,操作員可根據現場情況智能調整馬力及抽水量。相較於傳統排水設備,這類機械人體積更小、機動性更高,適用於道路、鄉村及地下停車場等場所。
此外,為提升清淤效率及安全性,渠務署近年引入超過15台各類搖控清淤機械人,處理不同清淤場景及需求。它們以無線操控,設計輕巧靈活,能在管道內自由移動,特別適合在明渠、河道進行遠程清淤,也能在地下箱型暗渠內靈活作業。
署方在各區正進行18個防洪工程,當中5個蓄洪池已投入運作,另有9個蓄洪池正在興建,數目倍增;將來的北部都會區也有新防洪設施陸續落成,讓總蓄洪量大幅提升。
署方亦與相關部門合作試行「涉水線系統」,在5個水浸風險較高的低窪行車路段設置警示標誌及「內澇監測器」,實時收集水位數據;另外引入渠務檢測、清淤及排水機械人,分別用於拍攝渠道影像、清理明渠及河道淤泥,協助應對水浸問題。@
----------------------
🎯 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