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個春季,適逢多所本地百年名校舉辦開放日,中西區般咸道的英皇書院亦於3月15日至16日開放校園予公眾參觀,吸引不少舊生、街坊及歷史建築愛好者入內一睹其風采。
英皇書院(King's College)是港島區的官立英文中學,這間百年傳統男校跨越殖民時期與戰火。英皇書院建於1923年,並於1926年竣工。惟在落成初期即被英軍徵用為防衛隊宿舍及醫院,直至1928年3月5日方由時任港督金文泰爵士(Sir Cecil Clementi)主持揭幕儀式,正式啟用。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書院一度被用作救護站。其後於日佔時期,日軍將其校舍改作飼養軍馬之用,期間建築嚴重受損。戰後經過多番修復,英皇書院於1950年重新開校。
漫步於校園之中,不難發現整體建築風格與九龍英童學校及波老道舊英軍醫院頗為相似,同為紅磚砌築。然而英皇書院更具特色,拱門與走廊均採用柱式結構,充分體現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
校舍內的每一磚一瓦,無不流露出英國殖民時期的建築特徵。筆者尤對紅磚來源心生好奇,在學校的展廳了解到這批紅磚有「DWB」的印記,根據一位專注於香港民間舊物收集的朋友考證,DWB紅磚或來自建於19世紀末的「深水灣磚廠」,位置為現時香港海洋公園獸醫院至威威樂園一帶,目前發現其磚廠最早的記載年份為1889年,該磚廠於1927年10月關閉。
值得一提的是,校園內的羽毛球場亦保留了舊式英式「健身房」(Gymnasium)的格局與尺寸。此設計風格與上環必烈啫士街原羽毛球場(現為庇護工場)及皇仁書院舊生會後方場地極為相似,設施如吊環、體能訓練麻繩及牆上木支架等仍依稀可見,彷彿重現昔日學子鍛鍊體魄的情景。
是次參觀活動其中一大亮點,乃藏於其中一間課室內、深受師生熟知的一幅畫。許多校友及學生皆誤以為畫中人為鍾馗,實則乃「魁星踢斗」,形象獨特,神情威嚴。
據「維城觸蹟」版主翁Sir分享,此畫象相傳乃為阻擋對面香港大學鄧志昂中文學院「University」牌坊中「V」字的「煞氣」而設,因此增添幾分神秘色彩。
然而若從歷史建築角度審視,便可發現當時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建於20至30年代,其建築風格崇尚古典復古主義。由於古代石匠因工具所限,無法雕出圓弧形「U」字,故「V」與「U」常互通使用。「University」用V代U純屬復古設計所致,與坊間傳聞的「風水」或「鬼故」並無關聯。
英皇書院開放日既是一場歷史建築的美學之旅,也讓人窺見一所百年學府在時代洪流中的堅持與蛻變。紅磚拱廊、舊式健身房與神秘畫像,不僅承載著一代又一代英皇人的校園記憶,更見證著香港教育與建築文化的流轉變遷。@
----------------------
🎯 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