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商會本周發表報告指出,中共推出的「中國製造2025」十年計劃未能如期實現關鍵目標,不但未能實現科技自給自足,反而引發過度補貼、產能過剩與惡性競爭,並加劇全球安全與地緣政治風險。

該計劃於2015年提出,旨在推動中國從低端製造轉型為技術強國,涵蓋航空航太、高端機械人、電動車、先進鐵路、新材料、海洋工程、生物醫藥等十個戰略性產業。當時即遭到國際批評,認為中共藉此扶植本土企業、擠壓外資空間。儘管中共此後淡化語調,但實際政策並未中止,在美國多年來對中技術封鎖背景下,北京更大力扶植本土科技。

根據報告與會員企業反饋,中共僅在三個領域——造船、高速鐵路與電動車達到相對技術領先。然而,中國船廠雖在全球訂單中佔主導地位,但仍無法自主建造液化天然氣船與郵輪;高鐵系統仍需依賴日本進口螺絲與軸承等關鍵零件,技術自給尚未實現。電動車雖在銷量上領先,但過度補貼導致行業陷入價格戰,大量車企虧損,競爭無序。

在其餘七個產業中,多數未達目標。以航空為例,中共稱自主研發的C919飛機約九成零件來自歐美,距離自給自足還有很長的路。2024年該機型商業服役僅處初期階段,也沒有完成更大型的C929測試飛行。

在高端數控機械與機械人領域,2022年本土品牌市佔率僅達31.9%,遠低於原訂70%目標。中國製造2025設下的附加價值增長率目標也沒有實現:2024年僅6.1%,低於2015年的7%,更遠不及目標11%。

報告警告,雖然中國在全球製造業的比重已達29%,與美歐總和相當,但這一進展並非來自市場驅動,而是過度補貼與政策干預。中共政府押注少數企業獲勝、其它企業則被迫在低價競爭中內耗,「內卷」現象明顯,最終導致效率低下與結構性過剩。

據CNBC報道,歐洲商會主席埃斯克倫德(Jens Eskelund)向記者直言,應慶幸中共未能實現製造業增長目標,否則將對全球競爭構成更大壓力。他強調,中國過去在多個產業並非歐美的直接對手,如今情勢已顯著改變。

歐洲商會在報告中指出,「中國製造2025」並非短期試驗,而是中共推進2049年建成製造強國目標的長期戰略,其最新提出的「新質生產力」實際上是該計劃的延續。

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指出,美方限制高端晶片出口雖短期內延緩中共發展,但也促使中共加大投資。如華為2024年研發支出佔營收20.8%,遠高於阿斯麥(ASML)與英偉達(Nvidia)。

然而,歐盟商會警告,中共通過補貼與政策導向推動的產業升級,雖帶動部份技術發展,卻也導致資源錯配與產能過剩。報告指出,這種由政策驅動的結構性轉變未必促進產業健康發展,反而造成市場扭曲,對全球產業秩序構成挑戰。

2024年以來,中國工業產值增速持續高於零售銷售增速。中共當局近期已將刺激消費列為政策優先,並尋求「讓內需與產能更好匹配」。對此,歐盟商會主席埃斯克倫德指出,「若產能增長仍遠快於消費擴張,那麼刺激內需也難有實效。」

報告也明確指出,美國通過關稅、出口管制等措施限制中共在高科技領域的發展,已對「中國製造2025」產生實質衝擊,不僅削弱部份中企的競爭力,也促使國際社會重新評估中國在全球製造鏈中的角色定位。#

----------------------
🎯 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