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中國汽車產業日益嚴重的「內卷式」競爭和惡性價格戰,中共工信部日前發布監管通知,旨在遏制市場亂象,規範行業秩序。專家認為,該政策「治標不治本」,中國汽車產業面臨的產能過剩、需求疲弱等深層結構性問題並未得到根本性解決。「零公里二手車」等市場亂象,更是反映出政策設計失衡的必然結果。
專家剖析:市場亂象根源在於政策失衡
中共工業和資訊化部於6月9日發布《關於組織開展2025年度道路私家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生產一致性監督檢查工作的通知》,表示將全面加強對汽車生產企業及其產品的監督檢查,並稱此舉旨在「督促企業規範生產經營和營銷行為」,以應對當前汽車行業越演越烈的價格戰。
根據業內數據,2024年中國國內降價車型已超過200款;2025年前四個月,降價車型數量達60餘款;5月份更有百餘款車型降價,最高降幅逾5萬元。持續的價格競爭嚴重侵蝕了行業利潤,2024年中國汽車製造業利潤率僅為4.3%,今年一季度更進一步下滑至3.9%,低於製造業平均水平。
對於中共工信部新規,台灣淡江大學外交學系副教授鄭欽模對《大紀元》表示,該政策「治標不治本」,中國汽車行業亂象的根源在於其經濟結構和政策設計的深層失衡。
鄭欽模說:「中共當前所面臨的經濟困境,並不完全來自中美貿易戰,更深層的結構性問題源於其長期的經濟政策失衡,尤其是房地產市場的崩盤、地方債務危機等風險長期積壓未解。」
他進一步分析,在電動汽車產業這一戰略發展重點領域,政府「一窩蜂」的補貼與產能鼓勵政策,導致企業間出現「殺價競爭」的惡性循環。比亞迪率先降價,其他廠商被迫跟進,在價格戰中苦苦支撐。
「零公里二手車」現象凸顯行業亂象與監管困境
近期引發廣泛關注的「零公里二手車」現象,成為業內惡性競爭的典型表現。台灣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教授孫國祥向《大紀元》表示,這一現象反映出中國汽車行業產能過剩、庫存壓力、補貼政策濫用等多重問題。
孫國祥分析:「一些主機廠將壓力層層下壓,經銷商迫於回款壓力,被迫採取將新車『二手化』的操作。這種做法不僅侵蝕了經銷商利潤,也傷害了消費者作為首任車主的權益,更嚴重破壞了新車定價體系。」
鄭欽模則將此現象視為政策失衡的必然結果。他說:「政策下達後車企當然會想盡辦法規避,比如把新車掛成『二手車』賣,以此來實現靈活定價。這樣操作不但可以規避官方監管,還能在統計上增加銷量、美化業績,是變通下的『多贏』方案。但從宏觀上看,這種做法卻進一步扭曲了市場,製造新的混亂。」
深層結構性問題 亟待系統性解決
兩位專家一致認為,僅依靠行政監管難以根治中國汽車產業的「內卷」問題。
孫國祥表示,內卷的核心在於「資源有限下的過度競爭與結構性矛盾」。首先是產能過剩與市場飽和問題。中國汽車產能早已超出國內需求,市場增速放緩,車企在存量市場博弈中只能通過價格戰求生。其次是制度性壓力,上級考核機制、補貼制度、業績目標等制度設計,導致企業與經銷商短視行為頻發。
孫國祥進一步分析:「多數企業仍在拼價格、拼規模,缺乏技術、服務、品牌的深度競爭。內卷化實質上是行業整體缺乏突破性的體現。」
鄭欽模則從更宏觀的層面分析問題根源:「當政府不斷鼓勵製造業擴大產能,卻忽視市場的真實需求,這就必然導致供過於求。習近平對GDP的迷信,最終使整個產業陷入『內卷—價格戰—造假—倒閉』的惡性循環。」
對於解決路徑,兩位專家均強調需要從深層結構進行調整。鄭欽模認為,真正的解決方案應回歸供需結構層面:「如果中共仍然執迷於以外銷、產能衝刺來驅動經濟增長,那類似的市場亂象在未來還會不斷上演。」
孫國祥總結道:「監管是起點,創新才是出路。」他表示,當前政策雖然是一個「及時止損」的訊號,但要真正走出內卷怪圈,中國汽車產業仍需從深層結構進行轉型,只有當競爭從價格層面轉向價值層面,內卷才能真正緩解。#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