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見也。」(《論語‧里仁‧六》)

【註釋】

好仁者,無以尚之:尚,通「上」,超過的意思。錢穆指本句有兩說。一說:其心好仁,更無可以加在仁道之上之事物存其心中。又一說:其心好仁,為德之最上,更無他行可以加之。

蓋有之矣,我未見也:有兩解。一說:謂或有肯用力而力不足者。另一說:謂或有肯一日用力於仁者,惜己末之見。不過,孔子說過顏回「其心三月不違仁」,「 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故前說為宜。

【討論】

本章的主題,《論語註疏》說是「疾時無仁也」。孔子說了三個「未見」。第一個,「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我不曾見到過愛好仁德的人和厭惡不仁德的人。)第二個,「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有肯一旦立志致力於仁德的人吧?我沒有見過這種人力量不夠用的。)因為對「志於仁」的人而言,應該不存在力不足的問題的。孔子也說過「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第三個,「蓋有之矣,我未見也。」(大概力不足的人還是有的,我不曾見到罷了。)孔子這三個「未見」,說得很沉痛,但也委婉,滿紙勸喻之心。

這裏的「好仁者,惡不仁者」,一說是指同一種人:好惡只是一心,其心好仁,自將惡不仁;其心惡不仁,自見其好仁。但歷來大都理解這指兩種人:一種是愛好仁德的人,與仁不能分開,那是再好也沒有的了;另一種是憎惡不仁德的人,那人也就是仁人了,因他將不讓那些不仁的事物加在他身上。「謂如顏子明道是好仁,孟子伊川是惡不仁。惡不仁者,露些圭角芒刃,易得人嫌。二者間亦稍有優劣。」對此,錢穆認為,「《論語》多從正面言好,少從反面言惡。然好惡終是一事,不必細分。」

錢穆對本章的主旨有獨特理解,他說:此章孔子深嘆世人不知所以為仁之方。為仁之方,主要在己心之好惡。己心真能好仁惡不仁,則當其好惡之一頃,而此心已達於仁矣,焉有力不足之患?常人雖知重仁道,而多自諉為力不足,此乃誤為仁道在外.不知即在己心之好惡。

這很有道理。的確,為仁之方,主要在於一個「心」字,修心,儒家功夫所在於此。而孔子說「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就是說太多的人不是真的肯用心行仁,而不是力不足的問題。《論語》記載,孔子的一個高足冉求說「不是不喜歡您的學說,是做起來力量不夠」。對此,孔子說:「力量不夠的人,是到了半路才停下來。現在你卻原畫地自限,原地不動。」〈雍也篇〉

不過,孔子是聖人,人與之處如沐春風,孔子說話也是非常寬厚,啟迪人之善心的。「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見也。」或許有力不足的人,但我沒見到過。這話的落腳點,還是深勉人之能用力於仁。這就是萬世師表啊!

主要參考資料
《論語註疏》(十三經註疏標點本,李學勤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四書直解》(張居正,九州出版社)
《論語新解》(錢穆著,三聯書店)
《論語譯注》(楊伯峻著,中華書局)
《論語今注今譯》(毛子水注譯,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論語三百講》(傅佩榮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論語譯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論語本解(修訂版)》(孫欽善著,三聯書店

看更多【論語說】系列文章。#

----------------------
🏵️ 法輪大法洪傳世界33周年特刊:
https://tinyurl.com/3p4e4yr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