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將是美國總統特朗普第二屆任期的第100天。無論是認同或反對特朗普的人都承認這一點——他已經在百日內重塑世界秩序。
自特朗普上任以來,美國已從哈馬斯、塔利班、科威特、委內瑞拉、俄羅斯救回至少26名美國人質。
在此之前,他已在白宮接待了超過10個國家的最高領導人,包括印度、日本、以色列、約旦、薩爾瓦多、挪威、法國、愛爾蘭、意大利和烏克蘭。在上周出訪梵蒂岡出席教宗方濟各葬禮期間,他還跟歐盟最高領導人會晤。
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休斯(Brian Hughes)在一份聲明中說:「特朗普總統正在迅速採取行動應對挑戰,他讓烏克蘭和俄羅斯坐到談判桌前,結束戰爭;阻止芬太尼的流入;通過追究中國(中共)的責任來保護美國工人;通過重啟極限施壓讓伊朗坐上談判桌。」
此外,白宮還指出,特朗普「讓胡塞武裝為他們的恐怖主義行為付出代價……並保衛我們四年來一直面臨入侵的南部邊境」。
展望接下來的100天,外界普遍認為,特朗普不太可能做出重大轉變,但是許多國家將陸續在與美國關係上做出持久改變。
重塑全球自由貿易體系
在第二任期首個100天,美國總統特朗普已經發動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全球關稅戰,並大幅削減了美國對外援助。
過去八十年間美國主導的全球體系,提倡自由貿易。不過,特朗普向來不喜歡多邊組織,並習慣用其房地產開發商的交易視角看待全球事務。
他指責貿易夥伴幾十年來「剝削」美國,並啟動了一項全面的關稅政策。
特朗普認為,關稅是必要的「良藥」。在4月2日推出對等關稅後,他稱,「手術」已經結束,現在進入恢復階段。
在發現關稅政策擾亂金融市場,削弱美元,並引發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和經濟衰退風險加劇的警告後,他選擇了降溫,並重新調整加徵關稅的時機和力度。
4月9日,特朗普宣布授權暫停90天加徵對等關稅,但保留基準關稅10%,並與數十個國家進行單獨的貿易談判。與此同時,因中方報復,美方唯獨維持了對中國商品加徵145%的巨額關稅。
「50年前,當這些國家還是貧窮的發展中國家,我們不希望它們落入蘇聯的軌道,這種做法或許還說得通,但現在它們已經是發達經濟體了。比如:歐盟——如果從整體上看,它的經濟體格與美國是一個水平的。它們都是發達經濟體。為甚麼歐盟和美國這兩個發達經濟體之間會有如此巨大的貿易失衡?這是不可持續的。這種情況需要重新調整,必須得到解決。」國務卿魯比奧(Marco Rubio)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
「我認為,關稅既關乎我們國家需要並需要保護的行業,也關乎一個更廣泛問題,即需要重塑全球貿易的基線,需要以可持續的美國的國家利益為方向。」國務卿最後總結道。
事實上,特朗普加徵關稅做法並不新潮。美國歷史上大部份時期都對進口產品徵收重稅,直到1930年代開始,隨著政府領導人接受自由貿易的理念,美國才基本放棄了這一政策。
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曾表示,特朗普政府會在三種情況下使用關稅:糾正不公平的貿易行為、增加聯邦預算收入,以及作為與外國談判的槓桿以取代制裁。
巧用關稅利刃 同時力阻盟友向北京靠攏
中共正在利用各國對特朗普政府部署關稅措施的不滿,試圖拉攏美國盟友和夥伴。有媒體擔憂,關稅戰惡化可能促使美國的合作夥伴至少在經濟上向北京靠攏。對這一點,特朗普政府卻表現了絕對的自信,認為不存在這種可能。
無論是特朗普本人,或者是負責關稅談判的財長,都在不同場合表達了以下三層評估。第一,各國都依賴美國市場,需要通過出口貿易獲得大量的美元。
第二,失去美國市場的中國出口商品將伺機進入其它國家的市場,這會令所有進口國都警惕和擔憂本國產業遭受衝擊,從而加大對中國商品的監督,甚至仿傚美國的關稅政策。
第三,中共的經濟脅迫和霸凌政策,不可能真正善待美國的盟友。
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的數據,2024年美國從中國進口了約4,400億美元的商品。
根據聯合國和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數據,2023年,美國進口的鋼鐵產品中有五分之一來自中國,進口電子產品中有超過四分之一來自中國,進口鞋類中有三分之一來自中國,進口玩具有四分之三來自中國。美國進口的雨傘中有91%來自中國。
這些銷往美國市場的中國出口商品,世界上找不到第二個國家或哪幾個國家可以替代吸收,同樣也沒有哪一個政府願意賠上國內產業和就業來換取中國廉價商品。
英國《每日電訊報》刊登的一篇評論說,對於開放的小經濟體來說,希望自己能處於美中之間的位置,能與雙方進行貿易,同時賺兩邊的錢,甚至還幻想成為美中交戰雙方之間的橋樑。
評論說,這種想法是非常誘人的,但本身就有問題。各國不能再自欺欺人了,有三大理由站在特朗普一邊,並且越快越有利。
第一,中國沒有自由市場,也沒有歐美的法治體系。第二,英國公司在美國已經紮根,比如耳熟能詳的品牌,殼牌、車庫(MG)、Range Rover以及聯合利華。第三,英國企業在美國擁有巨大的市場份額,如果為在中國撈到的幾塊錢而冒險,既毫無意義,也根本不值得。
特朗普已經明確表示,現在是一場爭奪全球經濟主導權的鬥爭,華盛頓將不惜一切代價確保自己獲勝。
英國的評論說,最重要的一點是美國最終將取得勝利。「站在勝利的一方總是更好,因為那是回報所在。」
直接介入俄烏戰斡旋 俄美領導人三年來首次通話
特朗普在百日內幾乎完全扭轉了拜登政府對俄羅斯三年前在烏克蘭發動的戰爭政策。
他明確表態,希望俄烏雙方能夠休戰,停止無謂的士兵死亡。為此,他直接派出特使前往莫斯科,並與俄羅斯總統普京直接通話,這是開戰來首次美俄領導人通話。
甚至特朗普還公開要求俄羅斯放過被圍困的幾千名烏克蘭士兵。儘管此舉招來很多非議,甚至誤解。
但同時,他也對烏克蘭施壓,要求簽署美烏礦產協議,必須對過去拜登政府支持基輔的3,000多億美元找到回報。2月底,因協議問題,他在橢圓形辦公室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發生激烈的爭吵,雙方不歡而散。
隨著雙邊斡旋工作的開展以及不斷對戰爭局勢的評估,特朗普對普京未實際停止對烏克蘭的轟炸感到不滿。
4月26日,特朗普在梵蒂岡與澤連斯基舉行一對一會晤,然後他在社交媒體「Truth Social」上發帖稱,普京或許只是敷衍,並不想停戰。特朗普威脅,俄羅斯此舉將迫使美升級制裁,祭出銀行制裁或二級制裁。28日,普京宣布單方停戰三天。
下一步如何與盟友冰釋前嫌 贏得歐盟的認同
特朗普這種「單刀赴會」、撇開歐盟成員國,靠美國一舉之力解決俄烏戰的方式,未能獲得歐洲和北約成員國的認同。長期以來,北約一直是跨大西洋安全的核心支柱。
4月15日,歐盟最高官員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Antonio Costa)表態,歐盟將在5月初發布新的路線指引,在2027年前結束購買俄羅斯化石燃料。這意味著向歐盟企業發出訊號,可以從美國採購更多液化天然氣。
美國總統特朗普多次表示,如果歐盟希望避免美國的關稅,就應該購買更多美國能源產品。美國是繼俄羅斯和挪威之後的歐盟第三大天然氣供應國。
4月16日,路透社報道說,由於內部某些成員國的反對,以及替代來源存在不確定性,歐盟擱置了未來對進口俄羅斯液化天然氣實施制裁的想法。
歐盟貿易主管已與美方貿易代表就關稅展開談判。歐盟要求特朗普政府明確立場,必須雙方都做出妥協才行。路透社說,歐盟將未來是否禁止俄羅斯液化天然氣視為與美方談判的一個籌碼。
展望未來,作為世界上最強大的經濟與軍事體的統帥,特朗普正在以罕見的高效率重塑世界格局,既充滿了挑戰,也充滿了希望。對他接下來的3,000多個日子,無論大家喜歡與否,特朗普都將是世界的焦點,並經常出現在媒體的頭條新聞上。#
----------------------
🏵️ 法輪大法洪傳世界33周年特刊:
https://tinyurl.com/3p4e4yr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