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署今日(30日)公布審計報告,指部分在職家庭津貼的申請處理時間長,最長需時608天。另外有審批申請做法出現不一致的情況,例如有申請計算了租住公屋的租金按金為住戶資產,但部分申請卻沒有。審計署建議職津辦改善接收申請的過程,包括鼓勵網上申請,採取措施加快處理申請,並確保人員在審批過程中採用一致做法。
在職家庭津貼計劃2018年推出至2024年9月期間,接獲超過770,000宗申請,其中約700,000宗獲批,所批津貼金額約110億元。
審計署指出,根據職津辦內部指引,審批主任應在收到申請、收齊資料或申請人就提供資料作出回覆的限期起計20個工作天內,向審批主管提交建議供其批核。
審計署留意到部分申請處理時間較長。在293,223宗已處理申請中,有31,672宗由收到申請至完成處理需時超過60天,介乎61至608天不等,平均為77天;而在收齊資料並已處理的277,230宗申請中,有4.9%申請由收齊資料至完成處理所需的時間超過30天,平均44天,最長的需時519天處理。
審計署審查其中105宗申請,發現21宗申請,審批主任向審批主管提交建議需時超逾內部訂明時限,逾時日數介乎6至331個工作天不等。職津辦表示,需時較長是因為有關申請人過往獲批的職津申請正接受特別調查或內部覆核。
審批申請做法出現不一
審計署又留意到有審批申請做法不一的情況,例如其中1宗申請,租住公屋的租金按金被計入住戶資產,但另外67宗申請則沒有;有3宗申請將電子錢包餘額申報為住戶資產,但另外3宗職津辦沒有要求申報電子錢包餘額為住戶資產。
發現處理申請出錯比率為13%
職津辦會對職津系統隨機抽選的已處理申請進行質保檢查,確保申請處理得當。在2018年4月至2024年9月期間,不通過質保檢查的申請((即發現處理申請出錯)的整體比率為13%。
另外,在2018/19年度至2024年9月,在職家庭津貼申請不獲批的比率平均為5.6%。主要原因是要求申請人提供補充資料,但回覆限期過後仍未收到所需資料或澄清,佔不獲批申請的82%;另外約16%是因為不符合申請資格,例如工時要求。
特別調查個案最長用時逾3年
職津辦設有特別調查組,以識別和調查懷疑欺詐個案。截至去年12月9日,已完成特別調查的個案中,41%個案涉及漏報項目,22%個案不影響已發放的津貼金額,18%涉及追討多發的津貼,以及約1%懷疑涉及欺詐並轉介執法機構進行調查。
在已完成特別調查的個案中,最長處理時間為1,301天,平均為210天。至於尚在進行的特別調查個案,最長已相隔用了1,221天,平均為231天。
建議查明少數族裔申請不獲批比率較高的原因
審計署建議職津辦改善接收職津申請過程,包括善用科技和鼓勵網上申請;採取措施加快處理申請;確保人員在審批過程中採用一致做法,包括定期檢視計算為住戶資產項目的清單;檢視選定個案進行特別調查的方法,進一步分析特別調查結果,制訂適當措施改善職津辦的風險管理和申請審批過程。審計署亦建議職津辦查明少數族裔申請人不獲批比率較高的原因,並提供更多協助。@
----------------------
🏵️ 法輪大法洪傳世界33周年特刊:
https://tinyurl.com/3p4e4yr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