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經常感到疲憊、尿頻、注意力不集中?如果這些問題持續出現,可能不是年紀大或單純壓力,而是腎臟健康在發出求救信號。

在《健康1+1》節目中,加拿大公立學院中醫教授 Jonathan Liu 接受訪問時表示,在中醫理論中,腎是人體「先天之本」,不僅負責排毒與代謝,更與人的生殖、情緒、能量和壽命密切相關。

現代人因長期壓力、熬夜、生活不規律,腎氣容易虛耗,進而出現疲勞、失眠、性功能下降等問題。劉醫師指出,這類「腎虛」狀態與現代醫學中的腎上腺疲勞(adrenal fatigue)有共通之處,是身體長期壓力無法調節的結果。

腎臟:不只是過濾器,更是身心能量中心

在西醫中,腎臟是調節體液、電解質、血壓、鈣磷平衡的重要器官。但中醫眼中的「腎」,涵蓋的不僅是解剖學意義上的腎臟,還包括腎上腺、內分泌、神經與生殖等多重系統。

中醫認為,腎掌管人體的「精、氣、水」:

  • 精:象徵人體的生殖力與遺傳潛能,相當於人體的核心能量儲備。
  • 氣:調節呼吸與全身活力,腎有「納氣」之責,協助肺將氣吸入體內。
  • 水:負責水液代謝,預防水腫與體液失衡。

此外,腎還「主骨生髓」,關係到骨骼與腦力健康;並「主志」,與意志力、記憶與情緒穩定密切相關。

情緒與腎:壓力可能讓腎先崩潰

劉醫師指出,現代人長期處於高壓環境,常見「腎氣虛耗」現象,包括:精神不濟、性慾低下、注意力差、情緒浮躁等。

研究顯示,慢性壓力會活化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PA axis),導致皮質醇升高,而腎功能下降會減少皮質醇代謝,加重體內負擔。2023年發表於《Frontiers in Endocrinology》的綜述指出,這種壓力-腎臟惡性循環會增加死亡率與併發症風險。

腎臟功能失調的早期信號

腎臟在出現問題初期,可能沒有特別明顯的徵兆,但身體會發出一些警訊。劉醫師提醒,當身體出現以下症狀時,應考慮及時就醫檢查:

1.小便異常

正常情況下,每天排尿大約4~6次,尿量約為1,000~2,500毫升。如果突然出現排尿次數或尿量明顯增多或減少,都可能表示腎臟調節水份和電解質平衡的功能可能出現異常。

如果小便表面出現大量泡沫,且很久都不消失,這可能表示尿液中排出的蛋白質過多,暗示腎臟的過濾功能可能受損,導致營養物質(如蛋白質)漏出。

2.全身無力

經常性原因不明的疲勞,可能是腎臟生成的促紅細胞生成素下降,進而引起貧血、疲勞。有些人可能還會伴隨口唇、舌頭或眼瞼蒼白等貧血症狀。

3.水腫

兒童在感冒、喉嚨痛、鼻塞流鼻涕等症狀後,突然出現眼瞼或面部浮腫,可能是腎臟出現問題。下肢水腫則常見於中老年人,可能是因為腎臟無法正常排除多餘水份,導致水份滯留在皮下組織中。

4.噁心嘔吐

隨著腎功能持續下降,體內毒素無法正常排出,可能會刺激胃黏膜,引起胃功能失調。這通常是中晚期腎功能不全的信號,更需要及時檢查。

養腎不是難事,從8個日常習慣開始

劉醫師強調,養腎是一種長期、可執行的生活策略,以下是他分享的8個實用建議:

1.保護好雙腳

雙腳是腎經(主管腎臟的經絡)的起點,其中,位於腳底前三分之一凹陷處的湧泉穴(KI 1)是主要穴位。經常泡腳和按摩湧泉穴(按50到100次,時間充足可達200次)可以加強腎經功能,增強腎臟能量,幫助腎臟更好地排除毒素,還有助於睡眠。避免腳部受寒濕侵襲也很重要。

2.保持大便通暢

便秘會導致腸道內的毒素被吸收進入血液循環,損害腎臟,因為腎臟是血流僅次於心臟的器官。可以通過揉腹、多吃高纖維食物等方式來預防便秘。

3.正常飲水

飲水過少會導致體內毒素無法通過腎臟有效濾過,增加腎臟負擔;而飲水過多也可能導致水在體內滯留,造成水中毒。臨床上常見上班族因忙碌而飲水不足。建議每天喝 6~8 杯水。

4.不要憋尿

長期憋尿可能導致尿液逆流,使腎臟受到毒素侵害。

5.飲食保腎

避免食用含有重金屬等傷腎食物。多食用核桃,有助於補腎經,降低尿液白蛋白排泄量;多食用韭菜,有助於保護腎臟。

多食用黑色食物,如黑芝麻雲耳、黑米、黑豆等,中醫認為黑色入腎,而且從現代營養學分析,這些食物對腎臟有益。黑芝麻具有抗氧化、抗發炎、保肝護腎等作用。雲耳則可以解鉛等重金屬的毒,避免腎臟受到傷害。

6.健康的睡眠

良好的睡眠有助於神經系統的修復,幫助腎臟排毒,維持激素分泌功能。而熬夜則會損傷腎臟。

7.健康的性生活

避免不潔的性生活,也要避免房事過度而損傷腎精。傳統中醫非常重視節制性慾,認為適度的節制有助於保持精力充沛。

8.警惕藥物

某些抗生素、止痛藥,或個別中藥,可能具有腎毒性,要儘量避免。且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切勿自行煲湯或服用。

日常補腎食療方

中醫講究「藥食同源」,劉醫師推薦兩道溫和有效的補腎食譜:

1.補腎健腦糕:補腎健腦、改善睡眠。

材料:核桃仁 30g,柏子仁 20g,蓮子 20g,枸杞 15g,黑芝麻 10g,玉米粉、淮山粉各 200g,紅糖少許。

做法:果仁研碎後,加紅糖和兩種粉,蒸熟成糕食用。

2.杜仲羊腎湯:益腎,研究發現杜仲可以阻止糖尿病腎病變。

做法:將一對羊腎和 15 克杜仲,加適量清水,小火煮一小時,一日分兩次食用。可用少許鹽、料酒等提味。

哪些食物可能傷腎?

劉醫師提醒,以下幾類食物可能會傷腎,要儘量避免:

1.高鹽食物

過多攝入鹽份會增加高血壓的風險,而高血壓是損害腎臟功能的因素之一。所以要儘量吃得清淡一點,少吃鹹菜等醃製食品。

2.高糖食品

過多攝入精煉糖粉會降低胰島素敏感性和葡萄糖耐受性,可能引發糖尿病,進而損害腎臟功能。此外,高糖飲食還會增加體重,導致肥胖,進而引發慢性腎臟病 。儘量從天然食物中攝取碳水化合物,避免過多的精煉糖。

3.高草酸食物

膳食草酸鹽可能對 CaOx 腎結石的形成風險產生重要影響。應儘量避免攝入過多高草酸蔬菜,如菠菜、莧菜、通菜、冬筍。如果食用這些蔬菜,最好先煮一下,以去除草酸。

4.楊桃

楊桃不但草酸含量高,而且含有一種神經毒素。對於腎臟功能已經出現問題的人,要特別避免;即使腎功能正常的人,也應適量食用,以免引起急性中毒或慢性損傷。

5.酒

長期飲酒會增加氧化壓力,容易引起炎症,對腎臟、肝臟和心臟都有損傷。同時,飲酒還可能導致尿酸增高,而高尿酸也是損害腎臟的重要因素。

6.火鍋

很多火鍋食材和湯底可能含有較多的添加劑。長時間煮火鍋容易導致湯底中的嘌呤含量過高,增加產生的血中尿酸,損傷腎臟。

養腎,是對抗現代壓力的長期投資

在這個高壓與節奏緊湊的時代,許多中年人出現腎氣虛耗的早期信號:睡不好、累不醒、性慾低下、情緒焦躁。中醫提供的不只是治療,而是一種以預防為核心的生活哲學。

從腳底泡腳到飲食習慣,從情緒管理到節制慾望,養腎不是難事,但需要長期累積。劉醫師指出,想讓人生重新充電,從守護腎臟開始,或許就是最好的起點。@

----------------------
🏵️ 法輪大法洪傳世界33周年特刊:
https://tinyurl.com/3p4e4yr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