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第二任期上任百日,關稅戰引發全球經濟動盪,對中港台帶來深遠影響。本報採訪港台專家與業界人士,他們發表了相關的看法和見解。香港時事評論員劉銳紹指出,美國或許會集中與中國打關稅戰,香港沒有辦法獨善其身;也有台灣學者指出,特朗普上臺後旨在重塑國際秩序,台灣企業面對短期衝擊,但也要把握長期機遇。
美國或許會集中與中國打關稅戰
美國總統特朗普在4月2日簽署行政令,對全球商品普遍徵收關稅,並取消了中國和香港商品的小額豁免。因應中共對美加徵關稅,特朗普對中國加徵高達145%的總關稅。
在中國大陸方面,中共官方近期公布中國大陸4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下跌至49%,跌幅達1.5%,低於市場預期的49.7%,該數字亦是2023年12月以來最低的。
香港資深媒體人、時事評論員劉銳紹指出,這反映預期消費者買少產品,廠商買少了生產材料,自然減少生產,繼而有工廠停工,影響整個中國製造業。
關於關稅戰的未來發展,劉銳紹指出美國是可以不斷改變的,亦正在與西方盟友談雙邊關稅,有可能突然減少盟友的關稅,因為他們之間的共同利益較大,然後集中與中國打關稅戰。
他認為,事態發展取決於中美雙方之間的持久力和承受程度,而雙方都正在造勢,說自己一定贏。例如,中共黨魁習近平出訪越南、柬埔寨、馬來西亞等,用利益換取合作。
在香港從事地產和金融行業的何哥表示,他支持特朗普以關稅政策打擊中共。他提到,中國大陸一直對外國產品收重稅,現在美國加稅是對等的。中共亦限制美國公司進入中國大陸。他說:「tiktok、微信進入美國暢通無阻。但中國大陸是封鎖的,香港人最明白,一過羅湖就沒有Google了。」
香港無法獨善其身
美國對中國產品徵145%關稅,香港也遭受同樣對待。在香港,這波動盪也正在浮現。美匯指數在特朗普上任首100天期間下跌了9%。由於港元與美元掛鉤,香港股市也大跌。
近期,香港在第一季度錄得4.7萬宗負資產個案,創下21年來高位。劉銳紹指,總體來說,香港過去的四大支柱,包括金融、貿易、航運物流和旅遊,其中航運物流和貿易正在減少。
劉強調,香港在這個混戰裏面沒有辦法獨善其身,因為香港一定要站在中共那邊;就算香港努力遊說中共維持香港「一國兩制」的特點,中共也難以做到。
何哥亦表示,外國眼中香港已等同中國。他強調香港是英國人建立的,但中共硬要強調「中國香港」,全面控制香港社會。
另一名在香港從事金融業的吳女士形容,美國加關稅對目前生活沒有甚麼影響,可能等到90天暫緩期結束之後,事情便會比較明確一點。她預計關稅會令物價上升,而美國物價也會越來越貴,因為搬遷工廠沒辦法在短期內做到。
特朗普旨在重塑國際秩序
特朗普對台灣加稅32%,一些台灣學者認為,特朗普上臺後旨在重塑國際秩序,台灣在短期內不免受到衝擊,但長期影響仍有待觀察。
台灣外貿協會董事長黃志芳表示,特朗普上任後積極推動改革,是因為他認為舊有的國際秩序與體制,已不再符合美國的利益,矯正這些失衡,必須建立新的秩序,就不能再用過去的做法。
中研院經濟所兼任研究員林常青認為,特朗普推動的政策,實際上比較像是一種槓桿,要來重組整個國際貿易秩序,目前美國推動互惠關稅機制,很大特徵是設有基本入門門檻,例如10%的關稅作為起點,接下來是各國需進一步讓利。美國透過制度設計,提供「紅利」吸引新的經濟夥伴,以獲取新重要關鍵的經濟資源,鼓勵國際企業能到美國投資。
林常青說,目前看到的匯率、股票市場的混亂情況,但這都只是短期現象,因為美國才剛開始操作整個經濟政策,後面還會減稅。至於是否會有貨幣戰、美國整體經濟重建狀況是否良好等,這些都很值得觀察。
台灣如何面對衝擊
東吳大學商學院特聘教授謝智源表示,當一個既有的國際秩序被挑戰或破壞,新的秩序在建立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有機會重新獲得可能的利益。關鍵在於台灣如何去掌握、應對這些變局。
謝智源認為,目前最重要的是強化台灣產業競爭力,像台積電這類高科技企業,受到這波變局的衝擊相對較小;但許多傳統產業的影響就比較大,企業若具備競爭力,即使國際規則變動,仍能在貿易體系中取得利基。因此,政府應將重心放在產業轉型與升級,這是長遠之計。
台灣經濟研究院董事長吳中書表示,台灣是非常依賴出口的國家,擁有眾多中小企業;產業鏈上游的大型國際企業,較能夠承受衝擊,但台灣許多中小企業,則需要進行結構性調整,所付出的成本相當高。他建議,政府應當以更有彈性與前瞻性的策略,來規劃資源與談判方向,不應急於在短期內就與特朗普政府達成談判協議,因為特朗普的策略是持續施壓的,政府應從長計議,逐步應對美國的壓力。@
----------------------
🏵️ 法輪大法洪傳世界33周年特刊:
https://tinyurl.com/3p4e4yr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