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在感染 Covid-19 後 4-5 年裏,蕁麻疹仍不斷反覆發作,令人搔癢難耐,坐臥不安,嚴重影響人的生活和工作。

台灣京禾中醫診所院長陳俊如醫師解釋,Covid-19病毒感染改變了很多人的免疫系統,使身體對精神壓力、溫度、陽光和水等,都會變得更加敏感。

按壓兩穴位快速止癢

因為用中藥來調理身體需要時間,所以當蕁麻疹很癢、很想抓的時候,陳俊如建議,可以按壓曲池穴(LI11)和血海穴(SP10)這兩個穴位來幫助快速止癢。

其中,曲池穴主要用於上半身癢;血海穴主要用於下半身癢。

中醫通常會針灸這兩個穴位,因為針刺可以刺得比較深,止癢效果會更好。

中醫幫你戒掉抗組織胺

陳俊如說,中醫調理蕁麻疹,要把身體一些過敏物質先排除,讓免疫系統恢復正常。臨床上,一方面要避免過敏原進入,另一方面要把已在體內的過敏原,用清熱解毒的方式儘量排除。中醫的調理主要是用水劑,輔以一些飲食控制。

但如果當下非常癢,也可以先用西醫常用的抗組織胺藥來壓制它。很多在Covid-19 後4-5年仍反覆發作的人,都是長期服用抗組織胺的。

這些患者來門診的時候,陳俊如會建議,在用中藥調理過程中,前期可以逐漸減少抗組織胺的用量,直到最後戒掉,大概需要3、4個月就會好到約八成。

中醫調理蕁麻疹

天氣轉換是蕁麻疹好發的季節,特別是冷熱變化容易引起皮膚搔癢。中醫認為蕁麻疹與風熱濕熱有關,在治療上會以疏風清熱為主。

1.疏風清熱止癢

對於一般的蕁麻疹,中醫常用疏風清熱以達到止癢的目的。常用荊芥防風、薄荷及甘草這4味藥材煮成茶飲。

陳俊如建議在晚餐後服用,因為那時蕁麻疹容易發作,有助於減輕搔癢,類似止癢藥,有助睡好覺。

2.健脾除濕

中醫也從健脾除濕的角度來治療蕁麻疹。常用的藥材如薏仁白朮等具有去濕的功效。薏仁被認為有類似抗組織胺的作用,可以幫助清除皮下的水腫。

中醫還會使用「苓桂朮甘湯」等藥方來利濕,消退體內局部組織水腫。

「苓桂朮甘湯」:茯苓 12克,桂枝 去皮 9克,白朮 6克,甘草 炙 6克。加水 6升,煮剩 3升,去渣,分三次溫服。

3.精準調理

不過,上面講的只是基本方,中醫也會進一步辨別患者的蕁麻疹是屬於對冷敏感的冷性蕁麻疹,還是對熱敏感的熱性蕁麻疹,以便更精準地調理,這需要臨床上的診斷和嘗試才能確定。

如果是冷性蕁麻疹,中醫可能會使用調和氣血的方法,選用龍眼、紅棗、芝麻等溫補的藥材來溫補體內的寒性,也可以用生薑、龍眼、紅棗煮茶。但如果食用後反而發疹,則不適用此方法。

如果是熱性蕁麻疹,吃了溫補食物後容易發疹,則可能需要採取一路清熱解毒的方法。

復發原因

陳俊如解釋,Covid-19病毒感染改變了免疫系統,使身體對各種誘發因素更加敏感,更易出現蕁麻疹;還有些人可能會出現失眠或類似更年期的症狀。

容易誘發蕁麻疹的因素包括:

1.壓力

當心理壓力很大時,蕁麻疹可能會嚴重發作。門診曾有一位患者是帶升學班的老師,對學生成績的關注,造成她非常大壓力,每次心情不暢時,蕁麻疹就會立刻發作。治療一段時間後,她大部份症狀都有改善。

2.溫度 日光 水

有些人在冬天受寒時,暴露在外的皮膚容易出現蕁麻疹,而包覆的地方則沒事;也有人在夏天太熱時,暴露的皮膚會出現蕁麻疹。

有些人對陽光敏感,曝曬後可能引發蕁麻疹。

有些人接觸到水,也可能引起蕁麻疹,即使是乾淨的水。甚至有案例是因為屋簷滴下來的水滴到皮膚上引發的。

5.荷爾蒙

陳俊如說,30 到 50 歲左右的女性,正處於生理期的轉變階段——從年輕狀態到更年期前期,荷爾蒙的改變可能會導致蕁麻疹發作的比例較高。

相較之下,男性在這段時間的荷爾蒙變化較小,蕁麻疹發生的比例也相對較低。男性出現蕁麻疹較多與飲食和壓力有關。

6.食物過敏

帶殼海鮮、深海魚(如三文魚、鱈魚等含有高組織胺蛋白質)、堅果類(花生、核桃等)、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酒精,都可能誘發蕁麻疹。即使避免了直接的過敏食物,烹調過程中若接觸到過敏原也可能誘發,例如使用炸過海鮮的油炸其他食物。@

----------------------
🏵️ 法輪大法洪傳世界33周年特刊:
https://tinyurl.com/3p4e4yr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