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早前表示,COVID-19病毒在本地社區的整體活躍程度自3月中旬起持續攀升。港大兒童及青少年科名譽臨床副教授關日華今日(17日)在電台節目上表示,大部份入院病童沒有接種初始劑次疫苗,而今次感染高峰期一共出現5宗兒童重症個案,但估計實際個案不僅5宗。

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主席劉宇隆表示,COVID-19病毒已變成風土病,將長期與社會共存。自3月中旬開始,污水監測結果顯示七成為KP.3病毒株,表明當前主要流行病毒株為KP.3,而非JN.1;目前死亡及重症病例較上一波減少,感染的嚴重程度有所降低。

自去年10月起的6個月內,社區保持低傳播水平,市民未有接觸新冠病毒,或雖有感染但無嚴重症狀,導致社區免疫力下降,3月中旬後病毒在社區廣泛傳播。他建議老年人、殘疾人士及患有嚴重慢性疾病的人士接種疫苗加強劑,並注重個人及環境衞生,在人群密集場所如公共交通工具上佩戴口罩,勤洗雙手,增強室內通風。

他形容,目前疫苗接種率偏低,尤其是6個月至11歲大兒童,過去一年只接種了大約1,100劑新冠疫苗;近期入院的個案,大部份都無接種過疫苗。

香港大學兒童及青少年科名譽臨床副教授關日華表示,感染COVID-19病毒的兒童數量增加,住院的病童大多未接種初始劑次疫苗;本次感染高峰期共錄得5宗兒童重症病例,但實際重症病例可能不止5宗。他指出,兒童免疫力較弱,未曾接觸病毒,即使健康狀況良好,感染後仍可能引發重症,例如嘶吼症及嚴重肺炎,呼籲家長切勿忽視兒童感染的嚴重性。

關日華提到,過去兩個月,本地錄得5至6宗兒童多系統發炎綜合症個案,屬一種COVID-19併發症。患者在感染COVID-19痊癒後2至6周內可能出現高燒、身上出紅疹、眼結膜及嘴唇發紅、舌頭腫脹,各器官如肝臟、心臟發炎。患者需住院觀察,接受免疫球蛋白或抑制劑治療,嚴重時可能致命。

此外,約一成兒童在康復後出現「長新冠」症狀,味覺及嗅覺受損可持續一至兩年,認知及思考能力減弱。他重申,疫苗能降低重症及後遺症的風險,呼籲家長帶兒童接種初始劑次疫苗。@

----------------------
🏵️ 法輪大法洪傳世界33周年特刊:
https://tinyurl.com/3p4e4yr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