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無家者面臨日益嚴峻的多重挑戰,不僅出現「老齡化」趨勢,更普遍受多重成癮、精神障礙及身體疾病困擾。社區組織協會最新聯合調查指出,逾四成七無家者同時擁有兩種或以上成癮行為,加上現時政府資助宿舍設施與服務未能回應實際需要,促請當局引入「先安居」及「康復住房」模式,提供更穩定與有支援的住宿方案。
社區組織協會日前發表一項關於無家者現況的研究,顯示本港無家者正出現「老年化」趨勢。該會根據旗下「友家宿舍」入住資料發現,2018至2021年期間主要入住年齡層為51至60歲(佔40%),而在2021至2024年間,主力入住年齡層已升至61至70歲(佔約37%)。
調查亦揭示無家者面對多重成癮與精神、身體健康問題。去年5至8月,社協與聖方濟各大學進行問卷調查,訪問101名無家者並進行20次深度訪談。結果顯示,逾八成無家者有吸煙成癮行為,過半人賭博成癮,超過三成人酗酒或濫用藥物。另有近五成(47%)人同時有兩種或以上成癮行為,其中約7%有三種,10%更同時有四種成癮行為。
精神健康方面,52%受訪者患有抑鬱症,16%患有躁鬱症,12%有創傷及壓力相關障礙。另有25.7%無家者表示幾乎每天感到孤獨,18.8%人幾乎每天對未來感到絕望。身體健康方面,超過九成受訪者患有身體疾病,包括63%有牙患、35%患有關節或骨骼問題,其中超過56%屬慢性病。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吳衞東表示,目前政府資助宿舍存在多項限制,例如床位缺乏間隔、零晨12時門禁不利晚班工人入住,以及六成宿舍只提供半年住宿期限。他指出,這些制度性障礙,令有精神健康或成癮問題的無家者難以獲得持續支援。
他建議政府參考海外經驗,引入「先安居」(Housing First)及「康復住房」概念,提供無須先戒毒或治療才能入住的穩定居所,並配套精神健康、藥物濫用與慢性病的基層醫療服務,支援無家者逐步復康及重返社會。建議同時呼籲延長住宿期限至不少於兩年,打破無家者反覆流浪與短期安置的惡性循環。
另外,有關關注團體「同路舍」擬於長沙灣中產屋苑附近開設無家者宿舍,引起部份居民反對。吳衞東認為,任何提供服務的團體都應適當諮詢當區居民意見,但強調目前無家者宿舍資源嚴重不足,期望社會能以更接納的態度面對無家者議題,令未來宿舍網絡得以擴展,支援更多有需要人士。@
----------------------
🏵️ 法輪大法洪傳世界33周年特刊:
https://tinyurl.com/3p4e4yr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