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港產片愛好者來說,張家輝這個名字是再熟悉不過的符號。從大量商業爛片的搞笑演出,到《証人》的硬漢刑警,再到近年轉型為導演的多棲電影人。而他第四部執導的新作《贖夢》繼續走恐怖路線,以夢境為核心,堪稱導演生涯又一里程碑。

《贖夢》網上評價兩極,而我個人頗喜歡這部電影,因為它的畫面和音效極為出色,成功營造令人不安的心理張力,已屬荷里活高質B級片的水平。如果你覺得它是爛片,可能你不適合看這類賣弄不安感和核突畫面的心理驚慄片,劇本其實是次要。

《贖夢》徘徊在文藝片與商業片之間,又同時遊走在非主流與主流片之間,展現了驚人的創作勇氣。在文藝片面向,《贖夢》加入了很多不明所意的泛文藝情節,但藝術和胡鬧有時侯只是一線之差。故事深入挖掘人性深處的愧疚與創傷,片中一句台詞「夢總是無情地反映自己的秘密」點出夢境作為內心放大鏡的意象,帶有濃厚的潛意識心理學理論色彩。

同時,它保留了商業片的懸疑張力與驚悚元素,通過精心設計的恐怖場景與節奏緊湊的劇情,取悅尋求刺激的觀眾。這種在文藝與商業、非主流與主流間的平衡,既挑戰了市場對港片的固有期待,也提供了兼具深度與娛樂性的觀影體驗。張提醒觀眾,不要試圖將夢境與現實割裂,因為兩者互為表裏,細節環環相扣,需多次觀看才能解開故事全貌。

作為編劇、導演與主演,張家輝一人承擔創作壓力。他在訪談中笑稱,拍攝現場的自己「人像人鬼不像鬼」,時而是導演與演員溝通,時而親自上陣演出,甚至還要兼顧燈光、美術等細節。他還為電影獻唱主題曲,笑稱這是因為預算有限,無法請專業歌手,只能自己上陣,其真誠投入無疑是一大加分位。

這類偏門題材在商業市場風險極高,許多投資者都勸他改拍警匪片等主流類型,但他堅持一意孤行。他在訪談中感嘆,如果大家都只拍商業片,對觀眾和演員都不公平。這種對創作的執著讓人敬佩,觀眾需要更多元的電影選擇,而演員也需要挑戰自我,這正是《贖夢》的初衷。

《贖夢》不僅是張家輝個人的創作高峰,也是一次勇敢又成功的實驗,香港票房已衝破1,300萬元,還在海外多個影展獲得好評。值得一提的是,該片在行銷上也展現了創意。他以角色身份「蔡新強」與網友互動,在社交媒體製造病毒式宣傳。

張家輝坦言:「電影就是我的一切。」他對電影的熱愛與堅持,讓人感受到香港電影不滅的精神。◇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