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經濟學家預測,美國總統特朗普加徵關稅將推高進口成本,進而使通脹重燃。然而,最新數據顯示,迄今為止物價上漲速度仍可控、相對溫和。

美國4月的通脹率回落至2021年2月以來最低,一些分析人士認為,這可能只是暴風雨前的寧靜。他們指出,供應鏈中斷需要更多時間才會影響庫存,進而以短缺與漲價等形式影響消費者。不過,也有觀點認為,特朗普關稅對通脹的影響有限,或者會被其它因素抵銷。

耶魯大學預算實驗室(Yale Budget Lab)根據4月2日公布的關稅進行分析,計算後認為這些關稅將使全美物價上漲約2.3%,等同於每戶家庭損失約3,800美元的購買力。

哈佛商學院(HBS)教授威利‧施赫(Willy Shih)在上月的關稅圓桌會議上表示,目前的供應鏈狀況與新冠(COVID-19,中共病毒)疫情初期相似。他指出,2020年3月疫情擴散時,貨輪曾出現41次「空班」(即取消既定航次);而今年4月,空班次數已增至80次。

他指出:「這代表目前的貿易中斷程度甚至比疫情時期更為嚴重。當時的COVID疫情,也有一個重要的相似之處——貿易航線的變化與進口中斷對消費者的影響不會立即顯現,因為供應鏈的運作需要時間,真正的衝擊會在更晚才浮現。」

不過,自4月以來,特朗普已與多國展開貿易談判,其中包括5月12日與中國達成的一項暫時減免對等關稅的協議。此外,部份經濟學家認為,即使部份關稅仍將持續,其它因素也可能削弱甚至抵銷其對通脹的影響。

2025年4月13日,上海港的貨櫃。 (AFP/China OUT)
2025年4月13日,上海港的貨櫃。 (AFP/China OUT)

經濟降溫與貨幣供應收緊 將緩和通脹

Bankrate金融分析師史蒂芬‧凱茲(Stephen Kates)對《大紀元時報》表示:「經濟正逐步降溫,這對勞動市場與通脹率均造成影響。工資增長正在放緩,食品與汽油價格持續下跌,而住房成本的上升趨勢也趨於平緩。」

不過,凱茲預測,物價在近期將開始上升。根據達拉斯與費城聯邦儲備銀行的調查,許多企業計劃自5月或6月起調高商品價格。

他表示:「我預期未來一年通脹最高可達到3%至4%。雖然這仍低於2022年的峰值,但對於長期飽受通脹之苦的消費者而言,仍是一項挑戰。」

他補充,與三年前相比,消費者對價格上漲的容忍度已顯著下降,這將迫使企業承擔至少部份關稅所帶來的額外成本。

5月17日,特朗普對全美最大零售商沃爾瑪(Walmart)施壓,要求其不要調漲受關稅影響商品的價格。此前,沃爾瑪剛宣布將自5月下旬起調整這類商品售價。

特朗普在平台Truth Social上寫道:「沃爾瑪與中國應該如俗話所說,『吞下關稅』(EAT THE TARIFFS),而不是向我們的顧客們收取任何費用。我會盯著你們的,顧客們也會!」

漢克指出,歷史經驗來看,全球多數高通脹(即年增率超過4%)的情況,幾乎都發生在貨幣供應大幅增加之後。

就美國而言,自2022年夏季以來,貨幣供應基本持平,其增速亦低於美聯儲所設的2%通脹目標。他預測,目前美國貨幣供應的增速「疲弱」,通脹率在2025年將回落至2%,甚至可能低於該目標。

美國是「相對封閉的經濟體」

關稅的實際影響,還取決於美國對進口的依賴程度——而這一程度可能遠低於一般人的想像。

根據三藩市聯邦儲備銀行分析師巴特‧霍賓(Bart Hobijn)與費爾南達‧內奇奧(Fernanda Nechio)於5月19日發布的報告,2024年進口額僅佔美國GDP的約14%。

儘管消費者經常看到「中國製」或「墨西哥製」的產品標籤,但該報告指出,美國「仍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經濟體」。事實上,在美國銷售的絕大多數商品與服務,都是在本土生產的。

其中一項原因是:即使標示為外國製造的產品,其零售價格中也包含大量美國本土的附加價值,例如國內運輸、批發與零售成本,以及相關其它費用等。就連外部價值比例較高的服裝商品,平均而言,其零售價格中也有約70%來自美國本土。

根據該報告,消費性產品的零售價格中,約有9%來自進口成份;而企業採購的產品,其進口佔比則顯著較高,約為38%。

因此,若對所有進口商品一律徵收25%的關稅,對投資性商品(investment goods,即企業用於生產或營運的資本財,如機械設備、工業工具等)價格的影響將遠大於消費品。預估投資性商品的價格將上漲約9.5%,而消費品僅上漲約2.2%。

面對通脹走勢尚不明朗,美聯儲目前對是否調整利率採取觀望立場。

長期通脹預期「大致穩定」

美聯儲副主席菲利普‧傑斐遜(Philip Jefferson)5月14日在紐約舉行的美聯儲理事會會議上表示,央行在考慮加息或減息時,正面臨高度不確定性。

他指出,服務業通脹已趨於停滯,住房相關服務價格甚至出現下滑,顯示通縮的可能性;但另一方面,截至目前,今年除了食品與能源之外的商品通貨膨脹則略有增加。

傑斐遜指出,關稅是否會對通脹產生持續性上行壓力,取決於貿易政策的具體實施方式、對消費價格的傳導程度、供應鏈的反應,以及整體經濟表現。

他表示:「目前短期通脹預期,在調查與市場兩種指標中皆有所上升;但值得注意的是,多數長期通脹預期仍大致保持穩定。」

他補充,儘管外界將焦點多放在特朗普的貿易政策上,美聯儲同時也在評估其它影響經濟的政策因素,包括移民政策、監管鬆綁,與預算程序等。

在回顧4月的通脹數據時,傑斐遜指出,個人消費支出(PCE)通脹率已從2022年年中高於7%的峰值明顯回落。

他表示,4月的核心PCE通脹(不包括波動性較大的能源與食品價格)為2.6%,略高於3月的年化2.3%,但仍低於2024年同期水平。

另一方面,凱茲指出:「美聯儲計劃在接下來幾個月內,維持聯邦基金利率在4.25%至4.5%的區間內運行,並預期最快將於9月啟動首次減息。」

凱茲表示,若特朗普能成功協商降低關稅壁壘,並且國會在本年度預算中削減支出、縮減赤字,這將大大有助於使通脹率降至美聯儲設定的2%目標以下。

不過,漢克則認為,若要真正控制通脹,「特朗普與共和黨應如列根總統當年所堅持的那樣,要求國會與美聯儲奉行『穩定貨幣』政策。要做到這一點,唯一的方式就是擁抱貨幣數量論(Quantity Theory of Money),該理論指出,一國的整體物價水準與貨幣流通量之間具有直接的正比關係。」#

原文「Tariffs Haven’t Yet Triggered Inflation, and Economists Are at Odds as to What’s Next」刊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