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衛生署人口健康調查 ,約三成港人患有高血壓,但研究顯示45%正在服藥的患者,血壓依然未達標。香港心臟專科學院會呼籲市民善用政府資源,合資格人士可考慮參加「慢病共治計劃」,及早進行三高篩查。
根據衛生署2022至23健康人口健康調查 ,約三成(29.5%)港人患有高血壓,但當中一成完全不自知,不少患者直至出現併發症才驚覺問題嚴重。
更有研究指45%正在服藥的患者,血壓依然未達標 ;更有多達7.43% 患者屬於頑固性高血壓 ,即服用三種或以上降壓藥物後血壓仍然不受控,併發症風險尤其高,應儘快與醫生商討新治療方案。
香港心臟專科學院前院長陳藝賢醫生指,港人血壓失控的源頭,是部份患者或輕視病情或藥物依從性不足,高危人士又容易忽略定期檢查的重要性。他又說公眾對預防高血壓的意識不足,例如84%每日鹽攝取量遠高於世衞建議上限,還有其它不良習慣給運動量不足、少食蔬果、吸煙等情況。
長期血壓高會令血管變硬,心臟為應付壓力變得肥厚及僵硬,泵血能力減弱甚至無力泵血。一項大型國際研究顯示,高血壓患者患上心臟衰竭的風險比正常人高出71%。當上壓 (收縮壓) 或下壓 (舒張壓)每上升20/10 mmHg,心血管死亡風險更會倍翻 。
香港心臟專科學院警告,高血壓是「心血管連續病程(CV Continuum)」 的上游起點,一旦管理不善,病情會一路下滑,直到心臟、腎臟功能全面衰竭,病人最終死亡。
香港心臟專科學院會董陳家俊醫生提醒,心臟衰竭及其它急性和慢性併發症並非突然爆發,而是多年高血壓、動脈硬化、心室肥厚等逐步堆疊而來的「終極後果」。最新治療方向是「病程管理」,即從上游源頭著手控制血壓,阻止血管以至心臟結構惡化,避免面臨「心臟終點」。
香港心臟專科學院會董黃志遠醫生引述2024年歐洲心臟學會最新建議 ,血壓達到120-139/70-89 mmHg已屬高血壓前期,應及早介入管理,最新的理想目標為120-129/70-79 mmHg,以減低心臟衰竭、中風、慢性腎病及死亡風險。研究指出,上壓控制在120 mmHg以下,較上壓140 mmHg以下的患者,心腦血管相關的併發症大降1/4 ;即使簡單地每降低5mmHg上壓,已可減少10%-13%中風及心衰風險 。
政府近年推出「慢病共治計劃」,資助45歲或以上未確診市民進行高血壓與糖尿病篩查。截至2025年2月,已有近6萬人完成篩查,當中近四成人被發現血壓或血糖異常 ,情況令人關注。
學會強調預防併發症的關鍵在於早預防、早篩查、早治療,建議市民應善用政府資源,合資格人士可考慮參加「慢病共治計劃」,及早進行三高篩查,積極控制血壓可延緩心臟結構改變,防止「心臟爆煲」。@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