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曾經有一段時間,當我還在孩童時代經常觀看家庭情景動畫片《傑森一家》(The Jetsons,1962年)時,我就幻想過家裏有一個會走路、會說話、能幹活的機械人。它會洗衣、做飯、打掃衛生、開門、遛狗、帶娃、鋪床,幾乎無所不能。
目前,許多公司,尤其是世人皆知的Tesla公司,都在從事這方面的工作。我們在社交媒體上隨處可見其各式各樣的智能機械人。人工智能語言模型已經讓它們的語音生動逼真,令人印象深刻。它們的動作看起來也越來越自然。Tesla創始人、世界首富馬斯克(Elon Musk)說,人工智能消費品將成為歷史上最大的消費品。
至少到目前為止,對於這個說法我無法苟同。事實上,這種前景在我看來是荒謬的,它註定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糟,而不是更好。我們真的需要為了減少日常的家務,找到更多的藉口,整天坐在電腦前發呆,讓機器為我們做更多的日常事務嗎?
對此,我堅持懷疑態度。一個世紀以來,我們一直在用機器取代家務勞動。有些機器有其可取之處,因為手工操作過於繁瑣。我寧可用吸塵機,也不願意手工清掃地毯,即使從長遠來看後一種方法更好。洗碗機和洗衣機也一樣。我知道它們能節省時間,幫我們減輕不少負擔。
然而總有一天,機械人會讓人受不了。對我來說,「智能」燈泡是第一個讓我受不了的裝置。這就是我的底線。我寧可站起來開燈關燈,也不願意成為一個只會用智能手機、整天粘在沙發上的「沙發馬鈴薯」(Couch Potato)。可以遠程管理家居溫度的裝置或許有其存在的原因,但是如果我今天正在建造房屋,我會認真考慮使用模擬(類比)恆溫器(Analog Thermostats),而不要數字恆溫器(Digital Thermostats)。
在決定拒絕智能燈泡之後,我開始對家居空間進行去數碼化。我不再想要家居電子助理。我可以站起來用手指上下調節揚聲器的音量。我可以透過門上的小孔看看誰在門外。我可以走到汽車旁邊,打開車門。等等。我也很慶幸,自己身邊沒有布滿監控設備。
隨著我不斷地進行去數碼化,我開始意識到所有這些新技術背後潛藏的一種文化上的微妙影響。它們都在教我們後悔自己是在如何利用時間的,除了在數位設備上消磨生命之外的一切,似乎都是虛度光陰。它們告訴我們,我們所做的其它一切都是在浪費時間。
我們總是被鼓勵以更快的速度、更少的精力完成事情。無論我們在做甚麼,總是存在浪費時間的遺憾的。採用新技術意味著節省時間和精力。讓我們捫心自問:我們究竟為了甚麼而節省時間和精力?答案很有可能就是其它應該讓你後悔的事情。
這就成了一個重大的態度問題。這個現象形成了一種抱怨和不滿的文化。這種態度會侵襲我們的心靈和靈魂,最終,正常的生活本身就會變成一種巨大的痛苦。這就助長了消費者對更多產品的需求,因為這些產品承諾為我們做一切事情。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失去了多少真正的技能?答案是:很多很多。
說個簡單的故事,我的一塊亞麻布上滴滿了融化了的蠟。我不知道該怎麼辦。於是我在人工智能機械人Grok上查找辦法。Grok建議分兩步走。首先,可以把布放在雪櫃凍一下,然後用信用卡刮掉多餘的蠟。第二,在熨斗和布之間放一個棕色袋子或報紙,然後加熱熨燙。
我照著做了,結果大吃一驚。它就像做夢一樣成功了。
我想:「幸虧人工智能教了我這個絕招。」
但在與其他人的交流中,我發現這並不是甚麼了不起的秘密。幾個世紀以來,人們就是這樣從布上去除蠟的。
顯然,我們的祖輩都知道這一點。但對我來說,不知何故,我錯過了這一課。現在,它可以成為我日常工作的一部份了。
我們不禁要問,當我們把生活中越來越多的部份交給人工智能和機械人時,還有多少其它知識正在流失。這裏確實存在智力和精神萎縮的危險。我們應該在全面進入機器世界之前仔細思考這個問題。
每一項新技術都會帶來好處,但也會付出代價。例如,音樂技能正在家庭中消失,幾十年來一直如此。如今,大多數年輕人都不知道如何熨燙衣服。幾年前,通貨膨脹嚴重打擊了餐館,許多人不得不第一次學習如何烹飪。
大多數人都不知道不用洗衣機是如何洗衣服的,甚至不知道如何開始用熱水浸泡清洗一雙襪子。相反,我們認為洗衣機會在一個隆隆作響的盒子裏施展某種神秘的魔法。
當然,我並不是在反對串流媒體音樂或洗衣機,而只是在提醒大眾,在它們缺席的情況下,我們管理自己生活的能力也會隨之下降。作為人類,我們變得越來越缺乏技能。我們必須認識到,這是令人遺憾的事情,哪怕我們只能認識到一點點也好。
我們應該更清楚地認識到,產品市場是如何通過滿足我們的不滿情緒而茁壯成長的。它並不邪惡,這就是市場在起作用。眾所周知,市面上總有更好的捕鼠器出現。
但我們仍然應該意識到它對我們生活和態度的影響。簡單的日常活動,如打掃衛生、做飯、疊衣物、遛狗,時不時地站起來做事,甚至是園藝和辛勤耕耘等,都蘊含著價值和喜悅。
如果我們認為所有這些事情都是毫無意義的時間和精力的浪費,最好由機器來完成,那麼我們生活中的大部份時間都會變得非常辛苦。
這與我們對待日常勞作的態度有關。如果我們帶著「應該由其他人或其它東西來做」的想法去做這些事情,我們的心態就會消沉,工作就會馬虎,大腦就會被各種負能量侵襲。
如果你把同樣的任務看成是一次機會,讓我們恪盡職守、有所作為,用自己的雙手成就一番事業,改善我們的小天地,並為我們所做的一切感到自豪,那麼情況就會截然相反。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的憂鬱逐漸變成了喜悅。
正如我所寫的,農民就是這樣思考的。他們起早貪黑地餵雞、修籬笆、打水井、替馬刷毛或做其它任何農活,不是覺得這一切都很糟糕,而是覺得這就是生活,是生活的本質。這就是利用自身的能量,與我們周圍的自然世界建立某種控制和文明的合作關係。
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都不是農民,但我們也可以像他們一樣,擁有耐心、毅力和喜悅,即使我們要處理的是城市通勤、購買日用品,或者保持我們的家園和空間整潔有序。或者還包括園藝。我們不需要機械人。我們完全可以用自己的雙手完成這些日常家務。
回到上文提到的問題,我們準備用這些自動化和匆忙節省下來的時間做甚麼呢?如果你仔細想想,你可能只是在做另一件事,而這件事也會讓你後悔不已,就像前一件事一樣。老實說,這不是我們的生活該有的樣子。
關鍵在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態度。如果我們總是聽信別人的叫囂,認為我們的生活是悲慘的,疊衣服、洗碗幾乎就是奴隸的生活,所以我們需要機械人來為我們做事,那麼結果將是滿心的悲傷,而不是不斷的成就感。
也許這些機器可以為老弱病殘人士發揮作用,就像自動駕駛對於那些沒有能力自己開車的人來說是一個夢想一樣。但是,對於新產品,我們總是傾向於誇大它們的優點,認為它們能消除我們身邊的所有惡魔。當這種想法行不通時,我們就會求助於外力。
如果實在非買不可,那就買個機械人吧,然而同樣重要的是,我們要快樂地學習和完成所謂的瑣碎任務,只有這樣才能提醒自己,在我們的人生發展過程中,作為人類的我們自己擁有的地位是崇高的。也許我們應該停止把錢花在那些鼓勵我們相信自己作為人的作用越來越小的機器上。
21世紀的每一項新技術似乎都遵循相同的軌跡:過度承諾的成果、瘋狂的熱情、股票市場的飆升、新品的發布、隨之而來的失望,最後回歸現實。還記得幾年前,許多前衛人士都預言我們都將戴上耳機,生活在虛擬的「元宇宙」(Metaverse)中嗎?這並沒有發生。
【譯註:元宇宙(Metaverse),是一個融合了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簡稱VR)、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簡稱AR)、區塊鏈(Block Chain)、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等前沿技術的沉浸式數字世界。在這個世界中,人們通過虛擬化身進行社交、娛樂、工作、學習等活動,模糊了現實與虛擬之間的界限。元宇宙的核心目標是打造一個持久存在、無縫互聯的虛擬空間,讓用戶可以體驗到更具沉浸感和互動性的數字生活。】
家用機械人也是如此。我不看好智能機械人的未來。我的直覺是,社會已經看到了技術烏托邦的頂峰,現在已經準備好回歸物理世界及其所有美好的日常活動,而掌握這些活動需要人類的雙手,需要我們的真實參與。#
作者簡介:
傑弗里‧塔克(Jeffrey A. Tucker)是總部位於德薩斯州奧斯汀(Austin)的布朗斯通研究所(Brownstone Institute)的創始人兼總裁。他在學術界和大眾媒體上發表了數千篇文章,並以五種語言出版了10本書,最新著作是《自由抑或封鎖》(Liberty or Lockdown, 2020)。他也是《路德維希‧馮‧米塞斯文集》(The Best of Ludwig von Mises, 2019)一書的編輯。他還定期為《大紀元時報》撰寫經濟學專欄,就經濟、技術、社會哲學和文化等主題廣泛發聲。聯繫方式:tucker@brownstone.org。
原文:Do We Really Need Home Robots? 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