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路易斯·費雷(Luis A. Ferré)在波多黎各為新建的龐塞藝術博物館舉行奠基儀式時說道:「在這裏,崇尚美沒有別的目的,只為提升精神層次、激發靈感。」
費雷(1904-2003年)是一位傑出的實業家與政治家,曾於1969-1973年任職波多黎各聯邦總督。他表示,1959年興建這座博物館是「我一生中負責過的最大工程」。費雷將博物館建在南部城市龐塞,那裏是他的出生地,也是其創業基地。
費雷在美國人朱利葉斯·赫爾德(Julius S. Held,1905-2002)的協助指導下取得了一批藝術收藏。赫爾德是藝術史學家,也是哥倫比亞大學巴納德學院教授,更是著名的荷蘭與佛蘭德斯藝術研究專家。
從1957年到1969年,這對拍檔收集了大量的藝術作品,目標完全符合費雷的願望——擁有一份美麗的歐洲藝術遺產。
龐塞藝術博物館在美國的展覽
此次藝術展名為「美感:來自龐塞藝術博物館的六個世紀繪畫」,精選了60件藝術品,在達拉斯梅多斯博物館展出,呈現了波多黎各收藏自歐洲、美洲以及波多黎各的藝術。
龐塞藝術博物館擁有超過4,500件藏品,涵蓋16至21世紀的文物與藝術作品。

根據展覽簡介,龐塞藝術博物館擁有「歐洲以外最重要的歐式巴洛克藝術收藏之一」和「英國以外最完整的維多利亞藝術收藏」。
本次展覽作品包括老盧卡斯·克拉納赫(約1472-1553)、彼得·保羅·魯本斯(1577-1640)和安東尼·凡·戴克(1599-1641)的宗教畫;讓·萊昂·熱羅姆(1824-1904)與安吉莉卡·考夫曼(1741–1807)的歷史畫與神話作品;約書亞·雷諾茲爵士(1723-1792)和伊利沙伯·維傑·勒布倫(1755-1842)的肖像畫;克勞德·洛蘭(約1600-1682)和弗雷德里克·埃德溫·丘奇(1826-1900)的風景畫,以及詹姆斯·蒂索(1836–1902)與威廉·阿道夫·布格羅(1825-1905)的風俗畫。

本次展覽的亮點包括魯本斯的作品《三王中最年長者的頭像》以及波多黎各藝術家何塞·坎佩切·約爾丹(José Campeche y Jordán,1751-1809)的宗教畫作。此外,還有兩件由西班牙雕塑家佩德羅·德·梅納(Pedro de Mena,1628-1688)和何塞·德·莫拉(José de Mora,1642-1724)創作的彩色木雕,只在梅多斯博物館展出。

這次展覽在達拉斯的梅多斯博物館開幕,還將在美國另外五家博物館巡迴展出,包括猶他州普羅沃的楊百翰大學藝術博物館、侯斯頓美術館、奧克拉荷馬市藝術博物館、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的沃茲沃思雅典娜藝術博物館和辛辛那提藝術博物館。
培育美學文化
費雷希望波多黎各人能夠培養「美學意識」。他認為這對於獲得充實而平靜的生活十分必要。
在為龐塞藝術博物館舉行奠基儀式時,費雷強調每天都需要培養「美感」的重要性:
「只有以美感作為日常準則的生活方式,才能夠為今日技術進步所帶來的富足文明注入品質。唯有如此,我們才能避免僅僅滿足物質慾望而產生的挫敗感,這種挫敗往往歸因於在享有物質的同時卻缺乏對倫理、美學和宗教觀的培養,正是這些價值觀賦予我們生命的意義以及心靈的平和與寧靜。」
費雷還說:「我們傷心地回憶著,在波多黎各,大自然曾如此慷慨地饋贈美,但是人類卻很少為這樣的美麗增添光彩;相反地,很多時候人類的作品破壞了大自然美麗的全貌,這類『作品』好比『疤痕』。」費雷提到的「疤痕」可能指的是波多黎各近年來湧現的現代主義建築。
他說:「所有像波多黎各一樣飛速發展的年輕國家,都需要尋求其他文化的新鮮氣息來幫助他們改善自身。」
歐洲的藝術傳統
費雷1950年首次訪問歐洲後,產生了收藏藝術品的想法。他看到,(在歐洲)即使是偏遠的村莊,「在美麗的建築中也保存著宏偉的藝術作品,那些作品乃是每個民族的天才為了精神愉悅而創作的。」

費雷指出,意大利文藝復興是如何從古希臘藝術中汲取靈感,而文藝復興又成為後世藝術家的靈感源泉。
費雷因此以數百年之久的歐洲藝術傳統為基礎,發展龐塞藝術博物館的收藏。在這種傳統的薰染下,藝術家們從昔日的偉大藝術中尋找靈感,精進技藝。這種傳統也促使天才通過偉大的藝術來提升個人的品格。
赫爾德與費雷
本次展覽生動地呈現了費雷與美國藝術史學家赫爾德之間卓有成效的合作關係與收藏過程。目前龐塞博物館50%的館藏都是二人合作獲得的,包括此次參展的60幅畫作中的43幅。

赫爾德走訪了紐約的多家畫廊和拍賣行,向費雷推薦了許多作品。兩人書信往來頻繁,在一封信中,赫爾德強調,畫作的質量才是「唯一重要的……我寧願買一幅高質量的作品,也不會買一件出自名家卻品質低劣的東西。畢竟,我們欣賞的是藝術作品本身」。
兩人總是熱衷收藏歐洲傑出大師的優質作品。當魯本斯的《三王中最年長者之頭像》在蘇富比拍賣時,赫爾德注意到這幅畫作的出處,力勸費雷將其購入。赫爾德後來寫道:「我當然很高興能買到魯本斯的作品。正如我在22日的信中所說,對我們而言,最重要的是畫作。還有,機會難得,或許這是最後一次,能以『相對』合理的價格取得魯本斯的真蹟。現在你可以樂得安於現狀了,因為這絕對是一項偉大的成就,我很高興,你把握住了機會。」
佛蘭德斯大師
魯本斯的好友、著名的普朗坦-莫雷圖斯印刷廠廠長巴爾塔薩·莫雷圖斯(Balthasar Moretus)(1574-1641)委託魯本斯繪製向新生耶穌朝聖送禮的三王之一,根據展覽介紹,這位國王(賢士)「來自希臘」,當時他把黃金贈與基督。
後來,魯本斯在為比利時梅赫倫聖約翰教堂(St. John’s Church)創作的《三博士朝聖》(「Adoration of the Magi」)時複製了這幅畫。
展覽簡介稱讚魯本斯在描繪皮毛襯裏的錦緞絲質斗篷以及頭髮皮膚的不同紋理時,表現出「精緻的細節和簡約的筆觸」。

魯本斯作品的旁邊懸掛著凡·戴克的畫作《聖安德魯》。凡·戴克曾在魯本斯的畫室裏工作。他描繪的聖安德魯充滿表現力,與魯本斯作品《三王中最年長者的頭像》中國王的頭像有幾分神似。
凡·戴克以他的英國貴族肖像畫享譽世界,他也創作了大量宗教作品,例如這幅早期的作品《聖安德魯》。

波多黎各藝術大師
波多黎各的繪畫約佔現有藏品的30%,其中包括第一位官方認證的波多黎各畫家荷西·坎佩奇(José Campeche y Jordán)的作品。
《聖約瑟與聖嬰》是坎佩奇最早的作品之一,其創作靈感源自西班牙畫家路易斯‧帕雷特‧阿爾卡薩爾(Luis Parety Alcázar,1746-1799)的光亮作品。1775至1778年間,阿爾卡薩爾被西班牙王室流放到波多黎各。根據展覽簡介,坎佩奇受到這位西班牙藝術家的啟發,注意捕捉人物面部表情,並且加入動態光影,讓長袍看起來寬鬆豐盈,同時還描繪了天堂裏玫瑰色的熱帶天空。

坎佩奇的三聯畫作《加爾默羅聖母與兩位天使》,以三幅畫板展現藝術家繪畫風格的變化。他在1780年代和1790年代採用巴洛克風格,後來轉向新古典主義。坎佩奇在兩側畫板描繪了巴洛克風格的天使,而中央畫板的加爾默羅聖母則呈現出新古典主義特色。
美造福人類
在龐塞藝術博物館開幕式上,費雷說:「在這裏,我們以普世的和諧塑造文化,並且融合了波多黎各的韻味。」他以普世之美作為收藏基準,希望這些藏品能為參觀者帶來「平靜與和諧,彷彿置身天堂入口的大廳」。
費雷深知,純粹的美具有超越一切的本質:「對藝術之美的沉思能夠激發人類最純粹的情感,因此我們可以說,美是生命存在的理由。一旦體驗到美的愉悅,人們就會在生活的其他各個方面尋求和諧與理解。」
「美感:來自龐塞藝術博物館六個世紀的繪畫」正在達拉斯梅多斯博物館展出,展覽持續至6月22日。若要了解更多訊息,請造訪MeadowsMuseumDallas.org #
原文:US Exhibition 'Sense of Beauty' From Puerto Rico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Lorraine Ferrier為《大紀元時報》撰寫美術和手工藝術品相關文章。關注能傳達美和傳統價值觀的作品,聚焦北美和歐洲的藝術家或工藝師。希望能為少數或鮮為人知的藝術與手工藝品宣傳,進而保存傳統藝術遺產。她現居英國倫敦郊區,從事寫作。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