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25年「618」網絡購物節落下帷幕,這場橫跨39天、被稱為史上最長的大促活動,卻未能掀起往年的熱潮,以冷清收場。促銷提前了整整一周,京東、淘寶、抖音等電商平台GMV(商品交易總額)看似同比增長15.2%,實則日均GMV同比下滑7%,出現了16年來首次負增長,用戶日均停留時長銳減23%,中小商家放棄率超三成。
曾經全民熬夜、瘋狂比價、湊單滿減的消費盛宴,如今更多被吐槽為「套路過深」「迷惑優惠」「買完就降價」。這不僅是一場促銷活動的失利,更是中國消費市場深層問題的集中顯現:家庭實際購買力下滑與消費者信任透支的雙重作用,使「全民狂歡」淪為「集體冷淡」。
冷靜的消費者:從衝動剁手到精打細算
「618」網絡購物節未能改變消費信心偏弱的現實。在經濟壓力與消費環境變化的雙重影響下,消費者普遍趨於理性甚至謹慎,甚至對促銷活動持懷疑態度。具體表現如下:
首先,理性比價取代衝動消費。「618」已不再是衝動消費的狂歡,消費者不再為「滿減」湊單,也不再熬夜拼單搶購,而是更傾向於「按需購買」或「觀望比價」。這種理性背後,是經濟壓力的現實:居民收入增長放緩、資產縮水、儲蓄傾向上升,消費者不敢輕易打開錢包。
澎湃研究所針對今年「618」的調研顯示,約一半消費者表示有明確的消費計劃和消費預算,消費將更理性,不再衝動購物;70%的受訪者則表示將「精打細算、以實用為先」。
其次,價格套路深,優惠未必實惠。「618」期間,商品價格如過山車般起伏——「今天2114,明天1982,買完就降價」的案例比比皆是。頻繁的價格波動讓消費者無所適從,更難以判斷何時才是真正的「最低價」,這種「消費挫敗感」極大消磨了他們的參與熱情。
複雜的優惠規則更令人頭疼。「滿200減30」,可能變成「滿200打9折再減3塊,限定時段、限定店舖使用」,消費者還需計算疊加邏輯。若算錯了,不僅沒省錢,反而還多花了。而紅包和跨店優惠大多只能用於特定店舖或商品,使用門檻高得離譜。消費者感到被愚弄,信任感進一步下降。
最後,節日促銷失去吸引力。許多消費者發現,部份商品平時的價格已接近甚至低於「618」促銷價。比如,某款國產手機在「618」標價「直降500元(人民幣,下同)」,但實際上三個月前其價格已接近此促銷價。當折扣不再代表實惠,「618」的吸引力自然大打折扣。
消費者對「節日促銷」的價值感知已顯著下降,大多數人認為「促銷不過是營銷噱頭」。尤其是現在每個月都有促銷,天天都有活動,「618」自然也沒有甚麼特別之處。
躺平的商家:促銷變賠本 參與不划算
除了消費者對「618」參與度顯著下降外,從淘寶、京東、拼多多到抖音,不少店舖選擇不報名官方大促活動、不參與平台補貼機制,甚至關閉客戶服務,開啟「自動回覆」模式。這些商家「集體躺平」,對今年「618」購物節冷淡甚至缺席,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第一、成本壓力巨大:要參與官方活動,商家不僅需承擔巨額的讓利,還要繳納高額保證金,支付平台佣金抽成和流量投放成本,這導致商家「賣一單虧一單」,與其「賠本賺吆喝」,還不如乾脆不參與。尤其是中小商家,流量成本上漲的同時,客戶轉化率卻在下降。
第二、促銷過於頻繁:回顧電商平台促銷活動的演變歷程,從最初的每年一兩次,到現在的平均兩個月一次;從最初的半天活動,到現在的超過1個月活動。從雙11、雙12、年貨節,到520、端午、父親節等,促銷氾濫令消費者「麻木」,商家也不願再投入資源反覆折騰。
第三、平台規則複雜:平台促銷機制複雜、計算規則混亂,部份中小商家的店舖銷售額在大促期間並無明顯上升,更被困在電商平台「618」規則裏:大促時間過長導致流量太低,強制綁定運費險讓退貨率和成本提高,極度低價導致商家「賣得越多虧得越多」,只能被迫徹底退出。
數據顯示,今年「618」購物節電商的銷售總額為8,556億元,同比增長15.2%,但分析可知是通過延長銷售時間「堆出來」的。2024年促銷期為32天,而2025年則拉長至39天。因此,表面上看總銷售額似乎增長了,實則日均銷售額已經從256億元跌至237億元。
退場的主播:直播退潮 公信力崩塌
直播帶貨曾是「618」的「流量密碼」,但2025年的直播間卻格外冷清。統計數據顯示,頭部主播GMV佔比從2020年的45%降至18%,各大直播間ROI(投資回報率)全面下降。原因不難理解:
首先,流量紅利消失,直播價格優勢不再。消費者發現,直播間的價格往往高於品牌旗艦店或平時的促銷價。當「主播帶貨不再是最低價」成為共識後,消費者更傾向於比價後下單,直播間的衝動消費效應大幅減弱。
其次,負面輿情削弱公信力。多位頭部主播因逃稅、假貨等負面輿情,公信力嚴重受損。由於主播無法監管全部供應鏈環節,品質不一、虛假宣傳等問題頻發,導致直播間「人設背書」機制逐漸失效,消費者對主播日漸失去信任。
2024年「雙11」期間,直播帶貨負面訊息超23萬條,突出問題包括:東方甄選等主播帶貨的「網紅西梅汁」為假冒偽劣;東北雨姐銷售非純紅薯粉條涉虛假宣傳;「中國香港美誠月餅」仿冒美心月餅等。數據顯示,2024年直播帶貨投訴量較2023年增長134.39%,其中虛假宣傳佔比達47%。
最後,消費低迷,難帶動轉化。消費力減弱讓主播變得更謹慎,如李佳琦僅「618」當日直播一場,美妝品類成交量大減30%;董宇輝僅直播6小時;辛巴只播兩場。主播們擔心「賣力不討好」,選擇減少曝光以規避風險,直播從「消費衝動引擎」降格為「營銷輔助工具」,影響力顯著下降。
本質原因:消費降級與信任危機
今年「618」購物節遭受冷遇,實質上是中國家庭實際購買力下滑和消費者信任透支的集中體現。即使有再複雜的營銷套路、再鋪天蓋地的廣告轟炸,也敵不過一個殘酷事實:居民錢包縮水、消費信任喪失。
第一、消費降級成趨勢。2025年的中國經濟正面臨多重挑戰:房地產市場低迷、就業與收入增長乏力、居民家庭資產縮水成為核心制約因素。官方數據顯示,今年1-5月,商品房銷售額和新開工面積同比分別下降15.2%、22.7%。樓價下跌導致資產縮水,直接削弱了居民消費能力。
中國家庭儲蓄率高達33%,遠超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國家平均水平(約15%),反映出居民對未來預期的不確定性。居民儲蓄傾向上升,消費降級成為結構性趨勢——錢包空了、收入不穩、未來不確定,這才是大家選擇「勒緊荷包」的根本原因。
第二、短期刺激失效。自2022年起,當局不斷推出消費券、購車優惠、文旅補貼等短期刺激消費的政策,但這一輪輪刺激卻難以產生可持續的效果,更無法扭轉消費低迷的局面。根本原因在於:這些補貼並未提高居民的收入或資產,只是臨時性「打雞血」。
消費者並非不想消費,而是缺乏可持續的收入支撐消費。「618」的冷清,正是短期政策「刺激失效」的縮影。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2025年中國經濟展望指出,想要提振消費,必須轉向以居民收入增長和資產穩定為支撐的內生性機制。
第三、消費者信任透支。複雜的優惠規則、虛假降價和主播負面輿情,都讓消費者感到被「套路」,整個電商生態進入了一場信任瓦解的循環。在這種系統性的「信任透支」下,促銷變成了心理博弈,消費者寧願不買,也不想冒險。
當老百姓的不信任達到臨界點,就會形成一場全面的信任危機。它不僅直接抑制居民消費意願,還可能觸及社會契約的核心,動搖市場經濟運行的信任基礎,甚至演變為更深層次的社會危機(如大規模集體維權),對政府公信力和社會維穩構成挑戰。
結語:提振內需觸及制度調整與利益再分配 面臨激烈博弈與阻力
今年的「618」購物節是一個警示:刺激內需若脫離實際購買力的基礎,僅靠補貼折扣、拉長促銷、主播吆喝,已經難以激起大規模消費行為。刺激消費的真正動力,不是「折扣夠狠」,而是「收入穩定」。沒有穩定的收入預期,促銷活動不過是擊鼓傳花,難以為繼。
當折扣不再意味著實惠,補貼無法激發消費熱情,政策制定者需要反思:老百姓需要的是更多促銷活動、更複雜的補貼規則,還是更踏實的收入增長、更可靠的消費環境?
答案顯而易見。要想真正提振內需,歸根結底在於提升居民收入、穩定就業和建立消費信任。而這就觸及到結構性改革的敏感地帶,涉及制度調整與利益再分配,必然面臨激烈博弈與阻力。#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