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之世,匈奴一直是心腹大患。漢初,仁慈恭儉的漢文帝,謙沖為懷,以溫柔敦厚、不擾民的治道聞名於世。漢文帝憂心匈奴的侵擾,苦無良將,他對匈奴的入侵又是如何面對的呢?小官馮唐對他說:「陛下即使得到了廉頗、李牧,也不能用也!」[1]反映甚麼呢,是說漢文帝怯弱無為嗎?
漢文帝未登基前被封為代王,封在代地,代的雲中郡之北就是匈奴之地,埋伏著匈奴犯邊的隱患。那時他常聽尚食監高祛(主掌膳食之官。祛,音區)說起趙國將領李齊的賢能事跡,尤其是在秦國圍攻鉅鹿時,李齊反擊的英勇表現。漢文帝登基後,在進餐時,還常常憶起李齊的舊事。
當眾的難堪 為國悅納
有一天,漢文帝乘輦經過郎署,迎接他的郎署長(郎舍之長)是一位老人家名叫馮唐。文帝與馮唐話家常打招呼:「父老(對老人的尊稱)的家鄉在哪裏?」
馮唐答道:「臣的祖父是趙國人,後來臣的父親遷居到代。」
漢文帝聽說後,馬上想起李齊,就問他:「我每日進餐時,仍然常常憶起趙國賢將李齊在鉅鹿之戰中的英勇故事。父老知道他的事跡嗎?」
馮唐答道:「陛下!臣以為李齊的才能尚不及廉頗(趙國良將)、李牧(趙國良將,常居代郡雁門防備匈奴)那樣的名將。」
漢文帝問他:「父老何以知道?」馮唐答道:「陛下!臣的先祖父在趙時,為官帥將,和李牧將軍關係很好;臣的先父以前是代國之相,和李齊友善,所以知道他的為人。」
漢文帝一聽,一拍大腿嘆道:「唉!我就是找不到像廉頗、李牧那樣的將領!我哪是真的憂懼匈奴呢!」
馮唐答道:「陛下即使得到了廉頗、李牧,也不能用也!」
漢文帝一聽馮唐唐突的回話,大為惱怒,就起身入宮中。過了許久,又派人召馮唐入內,對他說道:「你奈何當眾羞辱我?難道就不能私下說嗎?」
馮唐連忙謝罪道:「鄙人不知忌諱。」
當時漢文帝正為北方匈奴入侵所困擾,於是又詢問馮唐:「父老怎知我不能用廉頗、李牧呢?」
馮唐答道:
「陛下!臣聽說古代聖王派遣將帥時,必誠心交付說『宮城之內的事,由寡人掌理;宮城以外的事,由將軍掌理。』就是說將帥在外,擁有軍功賞罰之權,凱旋之後再向朝廷報告。這不是空話。臣的祖父曾說,李牧在趙國鎮守邊疆之時,趙國幾乎雄霸天下。當時軍中設軍市的收入,他都用來犒賞士卒,自行決斷軍中賞罰,不必層層上報;同時他也能放手委任用人,所以能充份發揮才略智能求取成功,這讓他能擁有一千三百輛兵車,射手一萬三千,能士十萬。李牧率領這些精良兵士北擊匈奴,往東破胡人、滅澹林,西抑強秦,向南遣韓、魏,四面無敵。其後趙幽繆王遷即位,聽信寵臣郭開讒言(郭開私受秦國賄賂),誅殺李牧,結果三個月後,趙國就被秦所滅。
「臣聽聞本朝魏尚任雲中郡的郡守時,他的軍市租稅收入都做私錢(不上報)使用,全用來犒饗士卒,又五日便宰一頭牛款待將士、親信與賓客。因此匈奴懼其威,不敢近雲中之地。曾有那麼一次匈奴侵入,魏尚率領車騎出擊,殺敵甚眾。然而,終日力戰,捕敵斬首的魏尚竟被削爵遭罰,僅僅因為斬敵首級和上報之數差了六個。他軍中的士卒多出自農家,奮戰於沙場,本不通文書,而紀錄稍有不合,便被文吏依法嚴懲。愚臣以為,陛下的賞太薄,而罰太重。因此愚臣才說即使廉頗、李牧在世,陛下得之也不能用也。」
漢文帝聽了馮唐之言,衷心悅納,當天便令馮唐持節赦免魏尚,恢復其雲中郡守的職務,並拜馮唐為車騎都尉,主管中尉及郡國車士。
那麼,面對不時來自匈奴的威脅,面對匈奴反覆不定的毀約和入侵,漢文帝又是怎麼處理呢?
不擾民安邊民 願世世平樂
漢文帝三年五月,匈奴右賢王入侵北地,率領一眾胡人居留在河南為寇,又屢屢欺壓邊吏,隨意捕殺吏卒,侵犯上郡的保塞蠻夷,讓其不得安居。文帝怒匈奴嚴重違背原先的和約,因此下令調動駐邊的騎兵八萬五千人前往上郡都城高奴,並派丞相周勃、穎陰侯灌嬰領兵襲擊匈奴。匈奴右賢王逃出塞。右賢王出塞後,文帝即解散擊胡人之兵。
次年,匈奴冒頓單于致文帝書「願寢兵休士養馬,除前事,復故約,以安邊民……,世世平樂」。文帝回書嘉許,歡喜能實現古代聖王之志。又與匈奴約為兄弟,並賜予單于豐厚的禮物。
文帝要親征匈奴 群臣諫止無效
漢文帝十四年冬,後繼的老上單于率十四萬騎侵犯朝那塞、蕭關,殺北地郡都尉孫卬,虜去許多人民和畜產。漢文帝命令三將分別領軍駐守隴西、北地和上郡,以防邊患。文帝親自巡視軍營,撫慰將士,整飭軍紀,頒賜賞賜,勞軍豐厚。不僅如此,文帝打定主意要親征匈奴,群臣極力諫止無效。竇太后堅持要文帝不得親征,文帝這才作罷。文帝遂命東陽侯張相如為大將軍,成侯董赤為內史,欒布為將軍,共同討伐匈奴。匈奴聞風而遁。文帝明令只要匈奴出塞不擾邊境,就不追趕,讓長城兩邊的人民都能好好生活。
歸罪自己德行不足
文帝后二年(文帝十六年改元,於次年起年號以「後」表示),對於匈奴的侵擾,懇切內察,歸罪於自己的德行不足,無力及於遠方(胡人),並表達了懷柔之意,他說:
「我昏庸不明,未能將德化推及遠方,以致四方諸國或有不安。四夷之外的百姓生活艱難,關內人民也多勞苦,這兩方面的責任,都是因我德行淺薄,無法感化遠方而造成的。近年來,匈奴連年侵犯邊境,常發生殺害我官吏和平民的事情,而守備邊地的大臣與將士又未能清楚傳達我懷柔的心意,這更顯出我德不足以服人。
「長期交兵,結怨不解,仇怨日深,無論我朝或四方之國,又怎能真安定呢?朕無論日夜,憂勤政事,為天下慮,為百姓苦,內心惴惴不安,從未有一日忘懷此事。因此派出使節,車馬往來絡繹於途,就為向單于傳達我的誠意。」
同時,文帝給匈奴老上單于一封國書,願共同放下細瑣嫌隙,締結兄弟之誼,約定和親,「使兩國之民若一家子。元元萬民,下及魚鱉,上及飛鳥……就安利而辟危殆」。這一年與匈奴老上單于的和親之議,得以確立。
漢文帝后六年,老上單于死,其子軍臣單于立,背叛和親之議,匈奴三萬人侵上郡,三萬人入雲中郡。漢文帝派遣六名將軍,分別馳往飛狐、句注、北地、細柳、霸上、棘門等地駐防。數月過後,匈奴離漢地而去。
不要為朕祈福
漢文帝曾下令祠官不可為他祈福,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到一個胸懷天下的仁慈皇帝無私的胸懷:「古代的聖王,德政披於遠方而不圖回報,祭祀神明也不為自己祈福。他們尚賢而輕親戚,先民而後己,這是真正崇高光明的德性。而今朕聽聞祠官的祝禱之辭,多將福氣歸於我一人,而未及於百姓,每每讓朕心中十分慚愧。以朕之無德,獨享福祿,而百姓不能分享其利,這豈不是加重朕之不德嗎?所以朕下令祠官,祭祀時致敬盡禮,唯有守誠,不可任意有所祈求。」[2] #
——
註釋
[1] 原話出自《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陛下雖得廉頗、李牧,弗能用也。」
[2] 原文出自《漢書‧文帝紀》:「……昔先王遠施不求其報,望祀不祈其福,右賢左戚,先民後己,至明之極也。今吾聞祠官祝釐,皆歸福於朕躬,不為百姓,朕甚媿之。夫以朕之不德,而專鄉獨美其福,百姓不與焉,是重吾不德也。其令祠官致敬,無有所祈。」
資料來源:《漢書‧文帝紀》《漢書‧匈奴傳》《史記三家注‧孝文本紀第十》《史記三家注‧張釋之馮唐列傳第四十二》《資治通鑑》
——看更多【皇帝小故事】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