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帝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仁孝之君,他在位期間開創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漢文帝帶給國家與人民之福與他「無為」、「無執」沒有皇帝架子的修養大有關係。以下的幾則漢文帝的小故事,自然流露其仁德之一二。

省百金  為民不為台

漢文帝劉恆(公元前203年—前157年)在位二十三年,生活上簡樸如一,宮室、花園御苑、車騎和服飾用品等等他都沿用前代的舊物。就這麼一次他想作個露台,召來匠人計算用度,匠人報告說:「陛下,費用需百金。」

文帝說:「百金,是合十個中等家庭的家產了。吾奉先帝的宮室,常恐不稱其德羞辱了先帝,豈可浪費百金作台!」就這樣他打消了做露台的念頭。

文帝鼓勵百姓從事農業和養蠶,減少租稅賦役;他自己身上穿的是黑色的衣服,粗粗厚厚、樸素無文彩。他的將相們都是開國的舊功臣,也是質樸而少文飾,應該也受到了文帝身教的影響。文帝指示後代為他治陵墓要採用因山作室的方式,不要起墳,至於墓葬品都用瓦器,不用金銀銅錫的飾物。身為皇帝物質無求,少欲簡樸,去墳薄葬,以儉安神,為漢室朝臣、循吏的氣節風標立下好範式。

謝罪「教兒子不謹」

有一次,漢文帝的太子(後來的景帝)與梁王共乘軺車(一種輕便的馬車)入朝,到了司馬門(王宮外門)不下車就逕行進入。當時宮衞有令,出入殿門、公車門、司馬門的都要下車,違反的罰款四兩。當時公車令張釋之追上兩位皇子,讓他們停下不能入殿門,並且上奏稟報太子和梁王不敬,到了公門不下車。

張釋之執法如山,對皇子也不開「便門」。(清玉 繪圖/大紀元)
張釋之執法如山,對皇子也不開「便門」。(清玉 繪圖/大紀元)

文帝接到奏書時,薄太后也在場。文帝脫下皇冠,對太后謝罪,說自己「教兒子不謹」。薄太后於是派遣使者帶著詔命赦免了太子和梁王,他倆才得以入宮。

在御園中的漢文帝與竇皇后、慎夫人。圖為宋人畫漢文帝《卻坐圖》(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在御園中的漢文帝與竇皇后、慎夫人。圖為宋人畫漢文帝《卻坐圖》(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事後,漢文帝是否摘了張釋之的官帽呢?恰恰相反,他因此對張釋之的公正執法留下深刻印象,拜他為中大夫,不久提升為中郎將,後來又提升他為掌刑獄的廷尉(九卿之一)。在張釋之任職廷尉時,君臣倆之間又有許多精彩的演義,以下是其中一則。

廷尉所言有理  文帝善納

張釋之被提升為廷尉,朝廷稱讚說:「張釋之為廷尉,天下無冤民」。他常在公平的精神上與文帝「論理」。漢文帝又是怎樣對待呢?

有一天,文帝出蹕,車駕行至古城之北的中渭橋時,忽然有一人從橋下走出,驚動了他的御馬。文帝震怒,立即命騎士將那人拿下,交給廷尉張釋之處置。張釋之治問那犯蹕的人,那人說自己是長安縣人,來到橋上聽聞皇帝御駕來了,就隱身橋下,等了好久,自以為皇帝車隊已過,就從橋下走出來,這時正好見到皇上的乘輿車騎,就趕快離開。經調查審度後,他回奏文帝:「陛下!這人犯蹕,依法當罰款。」

文帝怒道:「這人驚動吾馬!幸好吾馬溫馴,若是它馬,豈不是要將我摔傷?這樣的罪,廷尉竟只令罰款了事?」

犯蹕者驚動了漢文帝的馬車,卻只受到罰款的處罰。清 陳士倌《聖帝明王善端錄(漢)‧漢文帝一》。(公有領域)
犯蹕者驚動了漢文帝的馬車,卻只受到罰款的處罰。清 陳士倌《聖帝明王善端錄(漢)‧漢文帝一》。(公有領域)

張釋之不卑不亢答道:「陛下!法律是天子與天下人共同的準則,不得徇私。如今法律有明確規定,犯蹕者罰款,若將此案加重刑罰,法便無法取信於民。況且,若事發之際,陛下即命人將其斬首,那時可依皇上之命。但現在此事已交付廷尉審理,而廷尉執法乃天下公平精神之所繫,一旦偏斜,就影響天下之準則,百姓將如何依法安身立命呢?望陛下明察。」

皇帝沉吟良久,說道:「廷尉所言有理,就依你所判。」

《漢書》中形容漢文帝在位之時,以德化民,社會崇尚禮義,訴訟少,「斷獄數百,幾致刑錯(措)」——斷案僅數百件,刑罰幾乎置而不用。不僅如此,文帝還除罪廢刑,或把重罪徒刑減輕,廢「肉刑(墨、劓、剕)[1],讓犯了罪的人能有改過自新、重新出發的機會。

除「誹謗訞言之罪」廣納諫言

漢文帝三年五月下詔除去「誹謗訞言之罪」,以開言路廣納諫言。文帝下詔說:

「古時候治理天下,朝廷設有『進善之旌』和『誹謗之木』(帝堯時立木牌於橋邊,供人書寫諫言),用來鼓勵人民進諫,讓君主治理政事能夠通達民情。可是如今的法律卻有『誹謗訞言之罪』,把批評朝政也列為罪,這就讓大臣們不敢盡情說出真心話,皇上也無從知道自己過錯所在了。那麼這一來,朝廷又怎能招來遠方賢良之才呢?這樣的法令應該廢除。」

他又提到,有些老百姓由於出於無知的話往往被視為大逆或誹謗,受到重罰,這讓他非常不忍心接受,從即刻起,凡是這類情況,官府一律不許立案。

廢除肉刑回應緹縈救父

漢文帝十三年,齊國太倉公淳于意醫術精良,但因不肯為仗勢欺人的王公貴族看病而遭誣告,被拘送往長安將受肉刑。淳于意哀怨自己沒有兒子可以助他解急難。他的小女兒緹縈才十幾歲,甚是悲傷,跟隨父親一起前往長安,為營救父親上書給皇上。

緹縈說:「妾的父親在齊國擔任小吏時,人人都稱讚他廉潔公平。而今因犯法將受肉刑。妾感傷的是:死去的人不能復生,受過肉刑的人也無法恢復受損傷的形體,即使日後想悔過向善,也無路可走。妾自願收入官府為婢女,為父親贖罪,使他日後能有自新的機會。」

緹縈為營救父親上書給皇上。(素素/大紀元)
緹縈為營救父親上書給皇上。(素素/大紀元)

本身就是大孝子的漢文帝深受緹縈感動,隨即下詔命御史依旨制訂新法令:

「我曾聽說,古代虞舜時代,讓犯罪人穿著畫著特殊標誌的衣冠代替刑罰,人民便自知警戒,不再犯法,這是多麼高明的治道啊!而現行法律設有三種肉刑(黥、劓、斷足),但犯法作亂的依然層出不窮,原因安在?難道不是因為我德行太薄、教化不夠清明之故嗎!我深感慚愧。正因為教化未能普及,百姓無知才會陷落觸法之地。

「《詩經》說:『和樂平易的君子,是人民的父母。』如今人民有過失,未施教,先加刑。有人本想改過向善,卻無路可走,我為此深感憐憫。肉刑何等不德!竟然要砍斷人肢體、刻畫皮膚,使人既受痛又終身帶著這個肉刑標誌,這怎麼能算是『民之父母』的做法呢?應當廢除肉刑,另設替代的刑罰,根據罪行輕重分別處置,不逃亡的,可在服刑一定年限後減免其刑。」

肉刑於是廢除,淳于意也得救了。

漢文帝致力以德化民,他的德政的核心是他的仁慈孝悌。文帝說「孝悌,天下之大順也」,他不是說給人聽的,而是身體力行。母親薄太后患病三年,文帝細心侍疾,歷三年如一日,凡進湯藥必先親嘗,毒性、冷熱無疑才進奉給母親服用。

母親薄太后患病三年,漢文帝細心侍疾,三年如一日。圖為明 仇英《二十四孝‧漢文帝親嘗湯藥》。(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母親薄太后患病三年,漢文帝細心侍疾,三年如一日。圖為明 仇英《二十四孝‧漢文帝親嘗湯藥》。(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小語

老子有言:「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漢文帝之為帝豈非得此三昧矣!他仁慈待人接物故而無敵;他節儉樸素從而惠澤廣布天下,百姓也樂受他的教化;他雖然為帝卻不要一尊的權威,因而社會禮義興復,刑罰幾乎不用,民風歸善,國家殷富了,開啟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
註[1]:肉刑是古時切斷犯人肢體,或割裂肌膚的刑罰。有:墨(在臉上刺刻、塗墨)、劓(音同系,割鼻子)、剕(音同廢,斷腳)。
資料來源:《漢書》《史記》

——看更多【皇帝小故事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